在9月27日2009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总结了2008年度棉花工作,分析2009年度棉花形势,并部署工作。
一、2008年度棉花工作简要回顾
2008棉花年度(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我国棉花产销面临的形势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棉花调控也经历了不平凡的过程。棉花产量与上年持平,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纺织出口下滑,棉花需求下降。国家通过加强调控,加大储备吞吐力度,严格控制进口,保护了棉农利益,保障了纺织用棉需要,保持了市场运行基本平稳。一年来,国务院各有关单位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努力,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总量平衡。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8640万亩,同比减少240万亩;棉花产量750万吨,同比减少12万吨。根据新疆棉外运情况看,新疆棉花实际产量比公布数量多50万吨左右,全国棉花实际产量800万吨左右,与上年持平,仍是丰产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度我国纺织出口下滑,棉花需求减弱。2008年度,全国纱产量2266万吨,同比增长7.1%,增速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1711亿美元,同比下降5.6%,其中今年1-8月份下降11.8%。由于纺织外需萎缩,加上化纤等非棉纤维用量增加,据有关方面测算,全年度棉花消费量900万吨左右,比上年度下降150万吨左右。2008年度棉花产需缺口100万吨左右。根据棉花总量平衡情况,为了防止价格下跌,影响农民收益,国家严格控制棉花进口,今年共发放棉花进口配额129.4万吨,比上年减少220万吨。2008年度进口棉花145万吨,同比减少99万吨,其中今年1—8月进口棉花97.6万吨,同比减少66.4万吨。在保持总量平衡、满足纺织需要的同时,优先保证了国产棉销售。到今年8月底,棉花企业手中的棉花已基本销完,农发行实现贷款和利息“双结零”。
(二)稳定棉花市场。去年四季度新棉大量上市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棉花购销各方信心不足,市场一度低迷。针对这种情况,为稳定市场棉价,国家充分发挥储备吞吐调节的作用,在去年10月下旬至今年4月上旬棉花集中上市期间,加大收储力度,共收储棉花272万吨,收储数量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从今年5月下旬开始,为保障年度后期市场供应,满足纺织需要,向市场投放部分储备棉,截止目前已销售167万吨。这些调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籽棉收购到今年4月份基本结束,内地籽棉交售均价2.6元/斤左右,新疆为2.5元/斤左右,均比最低时回升0.4元/斤。皮棉销售价格今年5月份以来基本稳定在13000元/吨左右,比上年底回升2400元/吨。由于储备棉投放及时,数量充足,年度后期市场平稳,新老棉花年度实现平稳过渡。工商、质检部门加强市场和质量监管,棉花流通秩序较好。
(三)推进质检改革。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有关部门和产棉区人民政府扎实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落实改革各项配套政策,积极引导棉花加工企业按照规划布局开展更新改造,加快建设仪器化检验实验室。截止目前,已有2044家棉花加工企业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要求完成了技术改造,占规划数的85%;全国已建成87家仪器化检验实验室,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棉花产区,检验能力达到530万吨。2008年度经仪器化检验大包棉427万吨,是上年度检验量(166万吨)的2倍多,超过全国棉花产量的一半。参加改革的大包棉加工企业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辐射面广,在国家通过加大收储力度稳定棉花市场、保护棉农利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的一个年度,我们在棉花工作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兼顾各方利益、促进协调发展是做好棉花工作的根本原则。棉花产业涉及棉农、纺织和流通企业,各环节都发挥着重耍作用,各方利益都需要统筹兼顾,才能实现棉花和纺织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去年新棉大量上市棉价下跌时,综合考虑棉农生产成本和纺织承受能力以及棉花收购加工企业适当利润,施行了国家储备棉临时收储及皮棉收储价格与籽棉收购价格挂钩政策,切实保护棉农利益,棉农生产积极性有所恢复,棉花生产预期大幅下滑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在储备棉出库销售时,为缓解纺织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合理确定了竞拍底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