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棉花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最大的棉花出口国,与其相比,我国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等纤维物理指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是生产成本低。从2003年的棉花生产成本看,尽管我国每亩籽棉生产成本高于美国和印度;但由于我国单产高,单位籽棉生产成本低于美国和印度。成本是形成价格的基础,在没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我国棉花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四是市场空间大。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发展迅猛,棉花需求大幅增加,为棉花生产、供应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由于我国既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又是纺织品加工中心,其大国优势非常明显。同时,我国棉花生产优势区域也是纺织加工业聚集区,区位优势突出。在国产棉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流通环节少、运距短、成本低、到货快、市场反应迅速。另外,为了促进国内棉花生产和销售,我国在进口棉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调控主动权。 (四)制约因素分析 1.棉田基础条件变差。棉花生产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抗旱保灌能力下降;在种植结构调整中,部分棉田被调整到地力较差的高岗坡地,棉田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减弱。同时,棉农为提高效益,在棉田套种西瓜、洋葱、大蒜、马铃薯等高效作物,特别是部分地区近几年大力发展果棉间作,果棉、菜棉争地矛盾突出,棉花生长空间条件变差。 2.病虫危害日益严重。近年来,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落卵量呈高发态势,棉盲蝽、棉蓟马等非靶标害虫的危害日益严重;长江流域棉区烟粉虱危害逐年加重;西北内陆棉区蚜虫、红蜘蛛的危害依然严重;棉花多年连作,土壤病害重,特别是枯、黄萎病在各棉区发生面积越来越大,病株率越来越高,高发棉田的病株率已达40%以上,对棉花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3.棉花品种“多乱杂”。棉花主导品种不稳定、不突出,品种“多乱杂”问题突出,对单产和原棉质量提高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一是通过审定的品种多,具有突出优良性状的品种少;二是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多,种植规模较大的主导品种少;三是经营棉花品种的企业多,规模较大的企业少;四是棉农种植的品种多,能够实现高产高效的品种少。 4.生产管理用工量大。棉花生产管理复杂,大部分生产环节没有实行机械化,生产用工较多。目前,种植一亩棉花用工24个,比水稻用工多13个,比玉米多15个。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从事棉花生产的劳动力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这已成为制约棉花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5.技术创新与推广滞后。多年来,国家对棉花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的投入有限,一些科研和教学单位从事棉花栽培技术研究的人才流失严重,栽培技术创新严重滞后。一些有苗头的新技术,由于经费不足,无力进行深化研究和开发。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也因工作经费不足造成服务缺位,严重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作用发挥。 6.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新的棉花有效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收购加工秩序混乱,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棉花质量控制难度增加;在棉花产业化方面,龙头企业和品牌的引领作用较弱,订单生产规模仍然较小,产业化经营风险较大;此外,棉花专业合作组织和棉农合作社发展缓慢,利益机制不健全,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也是影响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思路 按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棉花供给立足国内生产的方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稳定面积,优化布局,强化基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升品质;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经营机制,提高植棉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棉花安全。 (二)发展目标 2010年棉花面积恢复到8500万亩,皮棉单产达到92公斤/亩,总产达到780万吨;陆地长绒、中长绒、中短绒比例由2:93:5调整为3:90:7。2015年棉花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左右,皮棉单产达到95公斤/亩,总产达到810万吨左右,力争满足国内需求量的50%以上;陆地长绒、中长绒、中短绒比例调整为5:85:10。 (三)主要任务 综合考虑未来我国棉花产需关系和生产瓶颈,今后我国棉花生产发展任务是:增强基础保障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物质装备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质量,保障国家棉花安全。 1.提高基础保障能力。加强棉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棉田抗旱排涝能力;平整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平衡使用化肥,提高棉田土壤地力,使中高产棉田比例达到60%左右。 2.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幅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快品种创新,提高品种的抗病虫、耐盐碱、耐干旱和高产稳产等能力;筛选杂交优势组合,研究高效制种技术,降低 |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