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推动颜色信息管理向数字化发展
目前 ,国外一些著名品牌,大型零售商的供货商会要求全球的生产厂家采用数字化方式传递产品色彩信息。在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下,生产企业要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就要增强自身的快速反应能力,减少供应时间和成本,因此,采用新的颜色信息管理系统十分必要。 据东华大学副教授李戎介绍,数字化颜色信息管理系统是伴随着颜色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型颜色信息管理系统。它将实际的色样转化成一组数据(反射率或者三刺激值数据),并通过先进的通讯手段在整个供应链传递。当数据传递给染厂时,染厂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复现颜色或者直接通过配色模块给出处方,染色,进而确认。高效率颜色管理的关键是将整个订单流程中各个环节对颜色的管理整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达到省时、省力和节能的效果。 传统颜色生产流程费时费力 传统的颜色生产流程是:首先,纺织品设计人员从Pantone等标准色卡中找到所需的颜色,或者找到所需颜色的面料,然后将这块面料或相应的颜色标准色卡寄给染厂。染厂收到标准色样后,即时安排化验室配色。配色人员先凭经验估算染色处方,打小样,目测该样,然后逐次逼近,直到同标样相比,目测色差按灰卡达四级以上为止。这一过程工作量大、费时、费料,同时还受到配色人员的心理、生理因素变化的影响,因此配色重现性差。 企业等到打出来的色样和客户的标样比较接近时,就会将小样寄给客户。客户收到寄来的小样,通常会提出修改意见,告知染厂。于是染厂继续打样,直到客户确认为止。当客户确认色样后,染厂才可以生产头缸,并将头缸样再寄给客户进行确认。客户再度确认通过后,才能进行大货生产。这个过程大概需要至少3个月时间。所以不管是染厂还是客户,都会觉得整个订单的交期非常紧张。 随着新染料、助剂的不断涌现,纤维原料的不断更新,流行色周期的逐渐缩短以及人造光源的日益丰富,配色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如果继续依赖经验,企业无疑很难适应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 数字化传递色彩信息快捷省时 李戎介绍说,使用数字化颜色信息管理系统时,首先应使用尖端的影像系统帮助精确地校正显示器和打印机,使世界各地的显示器和打印机都可以得到真实、一致的色样显示,同时在屏幕上精确地再现织物和服装等的组织纹理、表面特征和色彩,使设计师能够直接在屏幕上进行颜色的设计和分类,而不需费时费力地制作实物。此外,它可以在第一时间内知道设计出来的颜色是否能够被实现,并模拟出最终效果,而不用在订单的最后关头再考虑在颜色方面的妥协。这样,色样处理时间可以减少至少50%,并大大缩短有关颜色的产品研发周期。 当设计师或客户将颜色数据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染厂后,染厂就可以立即开始打样。化验室先用专业配色软件根据得到的标准色样的信息(包括颜色、面料成分和组织结构等),执行配色程序,给出配方,再综合考虑成本、色差、跳灯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配方。配色软件拥有强大的配色和批量修色功能,可减少近50%的化验室打样次数,从而大大提高一次打样的成功率。此外,配色软件可以通过获得和学习实际染料性能和配方修正来自我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配色和修色效果,实现一次对色。 所有的配方信息资料还可直接提供给化验室、染色备料间和生产现场,使整个染色生产过程流水线化。看实验室得到的小样颜色是否符合要求,则要用分光测色仪测色,再用品管软件进行分析。如果分析结果在允差范围内,就可以将小样的电子数据传送给客户。 有时这一过程还可简化成将标准色卡(如Pantone、CNCS等色卡)转化成一组数据,设计师将数据直接Email给全球各地染厂,染厂应用配色软件对这一组数据进行配色;打样后,使用颜色品质管理系统进行分析管理;合格后,将小样电子数据传送给客户。对于采购商来说,使用颜色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在全球快捷选择生产商,而生产商也可节约颜色沟通的成本。 很多先进的染厂由于普遍采用数字化、自动化的电脑程序控制,充分利用各种高新技术加强工艺过程的监控,合理使用先进的辅助生产手段(如电脑测配色、电脑分色制版等),已从原先意义上的小批量、多品种加工提升为即时化生产和一次准确化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交货周期,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据悉,作为我国印染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东华大学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内多家大型印染企业、国际知名测色仪生产商合作,在数字化颜色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培训、软件开发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已成功开发出染色纤维配色系统、织物配色系统、品质管理系统等。李戎表示,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责任、有义务更有能力成为国外纺织业先进理念和高端技术在国内企业间推广的平台,为国内印染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