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涤纶长丝低价抛售原因初探
近来随着原油价格暴跌,其原料成本也随之下降,涤丝价格回调也是情理之中。但令人不解的是,化纤企业生产周期与采购周期紧密相关,为何销售价格的频频暴跌使本来就处于亏损边缘的化纤企业雪上加霜?究竟出于何因?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库存积压严重,影响资金周转 在市场变幻、价格竞争、成本要素的多重挤压下,涤纶长丝盈利水平与去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行业已从去年景气周期的巅峰迅速滑入谷底。同时,下游需求面临多重制约,纺织企业由于受油电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升、国家银根紧缩、资金利息成本加大、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等一系列利空因素叠加影响,形势非常严峻。面料销售不能即时收款,以赊欠账为主,有的企业已难以为继,下游纺织企业的减停产普遍,对涤纶产品需求萎缩,导致企业库存居高不下,高峰时一般企业涤丝库存均在15天以上。由于化纤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积压严重影响资金周转,部分企业不得不抛售产品以缓解资金紧张。 买空卖空,信用证兑付压力大 有的企业一直以来资金紧张,经常利用各大银行开立PTA、乙二醇等信用证进行套汇、套现,在过去三年人民币和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几乎万无一失,既可迅速套现又可套汇(汇率升值)。2007年以来,由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突出,信用证套现由此变本加厉。利用信用证融资,不仅成本低,而且法律风险小,采用看似合法的信用证进行融资成了许多企业的投机选择。据有关公开资料透露,仅PTA行业,一年套现出来的资金就可能达到300亿人民币之多。有的企业自身不需要开立信用证,利用所需原材料信用证套取银行信用,如切片纺织企业开立PTA、乙二醇进口信用证,利用聚酯厂家信用证签发额度的限制,用PTA、乙二醇到切片生产厂家提取切片。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明朗,为了抵御金融风暴侵袭,各大银行都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银行加大对信用证等信用业务的管理,对资金面紧张的企业已经不再签发信用证业务,减少其信用总量。资金实力不雄厚的化纤企业由于其高负债经营,导致经营困难,资金链紧张,各大银行的信用业务逐步到期,迫于资金压力,企业被迫降价销售用于偿还到期债务。 竞争优势缺乏而低价促销 品牌是以产品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品牌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标志或符号了,而成为企业全部无形资产的承载体,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一些无品牌优势的企业,没有资金实力投资研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不如同行,售价自然低人一等。 企业产品销售半径很重要。交通便利性对企业的经营也至关重要,对市场的辐射范围空间距离越小,越有利于减轻企业运输成本、销售费用等。相反,远离市场的企业竞争力就差。因而许多远离市场的企业只好低价送货促销,以求生存。 缺乏信心,看空后市 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且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我国纺织品市场对外销市场依赖性较强,国内中小企业半停产、停产倒闭频发,企业对市场前景缺乏信心,看空后市,对产品采用低价抛售的方式套现,急于逃命。10月份以来,涤纶长丝企业竞相降价,你争我夺抢客户,致使局部地区企业产品售价日泻千元,价格完全失去理智。 资金深套,“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 部分化纤企业在主业基础未夯实的情况下,看到期货、股市、房产市场火爆,纷纷进入,实行多元化经营。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滑,股市从去年的6124点,下滑到今年最低的1600多点,使得大部分股民深套;房产市场也由去年的上涨,变成目前的大幅下调,炒房变成“房东”;更有企业心存侥幸者炒期货导致巨亏,大量资金被深套。同时金融部门由于经济形势的下滑,对企业采取了“抽贷”、“惜贷”等措施,收缩部分企业的信用,造成企业“四面楚歌”,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企业资金捉襟见肘,抛售产品以求渡过眼前困境也就不足为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