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化纤产业园:新平台上吃螃蟹
近日,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正式启动的消息引人瞩目,而距萧山70多公里的桐乡市,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临杭经济区“国家纺织新材料产业园”。而同样在浙江省,不远的余姚市也已经画好了“国家新型纤维材料生产基地”的蓝图。 为什么化纤第一大省如此集中的建设新产业园?这些产业园会对我国化纤业产生哪些影响? 这几年,我国化纤工业总量过大与品质提升的矛盾要求化纤工业的增量建设要有新的平台与内容。化纤企业转型升级的诉求,得到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呼应。尤其是在化纤产业的集群地,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化纤工业的转型引导被以政府主导的产业园模式实施着。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上世纪建设化纤生产线的情景。也是在这块热土上,化纤工业中的民企从无到有,从一条生产线做到如今的产能第一。在一家民企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示范带动了其他企业的投入。如今,转型升级的模范又将出现在这里,在新时期下,做出表率的已经不仅是一家企业,而且是一个区域,一个平台。 大平台有大智慧 当年强调化纤,更多是为了解决大众穿衣问题。如今,以化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材料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因此,多品种、多应用领域的化纤已经超越了原来大众心中的化纤概念。新的含义要有新的形式承载。 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管委会顾欢军介绍,萧山化纤科技城定位于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引领中国化纤产业转型升级,并在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以及机制创新中不断探索。化纤科技城着眼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化纤行业新上项目都力求走差异化路线。在行业总量过大的当下,企业投资扩能呈现多元化,不再搞常规品种的简单化扩大。例如,化纤科技城将以发展超仿真、多功能、差别化纤维,产业用纤维,推进高新技术纤维研究和产业化,开展环保型生物质纤维研究开发,加快重点装备开发应用为重点,着力提高科技含量。桐乡市临杭经济区的国家纺织新材料产业园在发展方向上,大力开发功能性新产品,发展熔体直纺,从传统品种向超细仿棉、超仿棉发展。同时,努力拓宽化纤的应用领域,积极开发高性能的涤纶中强丝、复合纤维、中空纤维。当地为提升化纤的附加值,将引入加弹产业园。余姚市的国家新型纤维材料生产基地则是把目光放在了国家支持鼓励的生物基化学纤维上,将在本地建设全国性的生物基化学纤维研发和生产基地。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首席技术顾问叶永茂说,化纤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其应用范围早已突破了服装、家纺等传统范围,涉及到了航空航天、国防工业、汽车工业、医疗卫生等各个行业。化纤科技城围绕化纤进行科技研发,将突出大纺织概念。 跳出传统发展思路,要有科技力量的支撑。顾欢军说,化纤科技城与东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此外,中国化纤产业技术联盟也将组建并落户科技城。顾欢军还透露,为增强科研实力,目前科技城正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机构接洽中。桐乡市的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当地的产业规划将集中力量创建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企业技术创新平台,通过自主研发、技改升级、产品升级、节能减排等多种途径,促进优势产业改造升级。 告别模仿大胆创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基本以规模增长为主,以学习和模仿为主。随着我国化纤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纤产业格局调整,行业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说,我国成为世界化纤第一大国后,已经没有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国外企业即使有能力研发,也会限于市场规模的窄小而缺乏积极性,化纤技术发展的重任已经肩负在了我国化纤行业的身上。 然而,改变行业面貌与发展路径是不容易的。一个行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胆的试探。对于化纤行业来说,破解中国化纤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困局,引导中国化纤产业真正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产业转变,也需要示范效应的带动。而从一点突破到全局的提升,我国化纤工业是有成功经验的。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首席技术顾问叶永茂说,总结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历程,当年第一套国产聚酯设备上线后,为之后上线产能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现在建设化纤科技园也肩负着同样的使命。 顾欢军说,化纤科技城突出科技与浙江省经信委工业经济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东华大学合作成立中国化纤科技研究院,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建立香港理工大学化纤(中国)研究院。这些合作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探索“研究院+科创园”1+1模式,创新产业的发展路径。 业内人士指出,萧山的化纤科技城统筹科研、生产、贸易、咨询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合理配置。这将使化纤科技城成为新型的化纤产业基地,影响化纤产业今后的研发、生产、营销与贸易等环节的方式。而且,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信息传播更为快捷,这会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 模式的创新或许会转为生产力的提升,而不论如何探索模式,尊重市场需求是不可忽视的。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远华说,转型升级更多需要企业内部驱动,政府需要创造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的环境,主要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税收、人才引进等政策来实现。她建议可以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以及更有力的保护知识产权措施,在行业内营造出重视科技创新的氛围。 中小企业价值回归 随着中国纺织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企业之间以竞争为主的关系变得不可持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认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应当是“公平联结、互利共赢”。大企业做大做强,为中小企业提供生存空间;中小企业则为大企业提供产业配套。桐昆集团总裁汪建根在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上也曾发出过类似的言论。他表示,中国聚酯企业之间的关系,将从以往的竞争逐步过渡到竞合,这是实现有序整合,维护聚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聚酯市场演变成由大企业引导,中、小型企业参与的格局。 不论是何种产业园,围绕化纤产业的生产服务业发展是核心和灵魂。而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做强做大产业链,才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桐乡市经信局负责人介绍,桐乡市在规划产业时就已明确将重点打造PTA-聚酯化纤-加弹织造的主导产业链,形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他说,通过做足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优化整合产业配套体系,将化纤产业打造成为“专、大、精、特”产业,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杭州市化纤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在支持当地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支持东华、正凯等中小企业参与化纤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分工合作。 桐乡市临杭经济区的国家纺织新材料产业园建设也注重多元合作机制的培养。桐乡市副市长潘敏芳介绍,桐乡正在培育化纤“千亿级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在支持建设院士工作站、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的同时将扶持中小企业参与联盟。 记者手记 区域升级是突破口 化纤行业在进入“十二五”之后,转型升级的步伐逐步加大。与我国工业改变粗放式发展方式的潮流一脉相承,行业在规模化积累后,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的集约式发展为行业增添了活力。不论是高性能纤维还是生物基纤维,行业站在新的高度后,对于新领域有了不同的视角。有资本、技术的积累与沉淀后,有了更远的眼光和更大的胸怀。然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新的模式和途径实现。化纤人在探索中逐步完善着这一路径。 建立新型产业园平台,以地域产业的转型为示范或许是的经验与目标的结晶。这与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上项目为示范不同,当下产业的潜力在于产业链的整体提升。不论是产学研用更加紧密的合作模式,还是基础研究为技术提升夯实基础,都是整个产业层面上的问题,而不是企业内的一个项目或一条流水线。而且,行业的科技进步更多地要依靠行业企业的协同作战。原有的发展路径似乎遇到了天花板,因此,统筹行业发展的融资、运输、科研、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工作,可以在完善工作配套产业中,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