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化纤信息> 化纤动态>正文

萧山化纤巨头抱团破冰

                     

  6月11日上午,何苏卫匆匆地从外地赶回萧山,这一天,萧山正在举行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有全世界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化纤行业专家聚集在此,就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对化纤行业的影响、化纤行业未来经济发展走势等进行探讨。

  何苏卫不想错过这次会议,他希望从众多同行、专家的交流中能得到一些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信息。或许,更多的是想从中找到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

  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

  何苏卫是杭州卫邦气流纺纱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萧山这个纺织企业遍地开花、行业巨头云集的地方,他的这家“卫邦”只能算典型的中小企业。化纤会议的前一天,他正在广东对自己所从事的气流纺纱行业进行调研,带回来的情况并不乐观:广东气流纺纱行业今年的开机率仅为一半;在这之前,他听说新疆一家气流纺纱业巨头53台生产线只开了3台。

  与何苏卫一起出席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的本土企业有三四十家,去年下半年至今的金融危机让他们对纺织行业 “寒冬”的感触颇深。

  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上涨,外贸出口萎缩,纺织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即使是作为行业巨头的浙江恒逸集团,同样因为巴西的许可证出口制度,土耳其的反倾销调查等国家的贸易壁垒而出口萎缩;受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部分企业库存的产品价格在几个月中缩水一半,损失不小。

  今年年初以来,纺织行业虽有探底回升的迹象,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原料成本有所降低,但由于出口受阻,企业开工不足加上纺织品价格下滑,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一部分困难企业倒闭、停产或部分停产;今年1-2月规模以上企业用工减少了近50万人。目前,中国纺织生产主要靠内销市场拉动,内销产值比重由前两年的76%提高到今年的80%,使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

  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转型升级,商榷破局之策成为了企业家口中最常听到的词。

  从外销市场转战内销市场

  金融危机爆发前,何苏卫的产品大多通过外贸公司销往国外,订单生产让他们日子过得很惬意。然而去年下半年开始,他发现订单越来越少,周边一些中小企业都遇到了“吃不饱”的困难,产能明显过剩。不仅仅如此,原材料涤纶短纤维从去年上半年的最高12000元/吨下跌到去年10月的7200元/吨,产成品价格也随之下跌4000元左右/吨,在价格高位时生产的库存产品随之缩水近三分之一,企业损失不小。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考虑转型及产品的升级换代了。”何苏卫把企业转型的步骤分成了几步,从开辟国内市场着手,外贸定单少了,眼睛就转向内销。开始找销路,生产内销型产品,为了适应国内市场,他把原来单一的单纺转变成混纺,扩大市场。由于针织需求量大,产品档次、产量相对比较高,他把原来的机织全部改成针织。同时,不再只盯着服装产品,把目标转向工业用途,为家具业、汽车业的皮具做衬里。在产品生产上,也开始由原来的被动代工,转为主动研发新产品,进而向客户营销。

  何苏卫认为单纯地做别人的订单,话语权都掌握在他人的手中,自己的企业与别人的代工厂没有什么区别。所以金融危机以来,他开始思考着重点研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在他的技术团队共同努力下,生产出的TCB纱大获成功,订单一直持续到了明年下半年。

  产品走差异化道路成为共识

  产品的走差异化道路显然已经是当下纺织行业破局的共识。杭州永盛集团董事长李诚说,纺织行业发展到现阶段,靠量的竞争已经行不通了,只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能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目前,永盛公司的拳头产品SSY化纤原料,就是与韩国一家研发机构共同合作的,投产后销售形势一直不错。

  与何苏卫做专一项的策略不同,李诚的永盛集团采用的是延长产业链的办法,从化纤、纺织、印染、服装到国际贸易,全都涉及了。而每一块的规模并不急于扩大。李诚认为,从上游产业链开始生产,容易创造自己的特色产品,如果仅仅是在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做大做强,很容易被模仿,不利于差异化竞争。上下游结合起来做,让他们对市场行情的波动更为敏感。金融危机以来,永盛的外销市场已经从原来的欧美地区转战到了中东,俄罗斯及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萧山的企业家在避免同质化竞争、产品走差异化道路上渐行渐远。杭州东南化纤有限公司经过3年自主研发,终于在去年成功实现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规模化生产,一年为企业创造了3000万元的利润。此前,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专利一直被荷兰一家公司垄断。在研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过程中,杭州翔盛高强纤维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累计攻克20多个技术难题,今年,公司还将上马第三条生产线,年产量将达到300吨。最近,韩国一家公司与他们签订了产品销售协议,几乎包销了他们的全部产量。

  抱团突围达到共赢

  永盛集团董事长李诚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