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行业分析>正文
过去五年间,中国纺织产业在《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布局下实现了长足发展,纺织品市场占有率继续领跑全球市场,同时,产业伴随着“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的热潮驶入新的轨道。但我们也应注意到,过去五年,中国纺织产业在品牌化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曾令中国制造引以为傲的人口红利这一因素在此期间发生重大变化,削弱了中国纺织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迫在眉睫,中国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任重而道远。
转型再造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中国纺织业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两化融合为重要支撑,以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完善价值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为实现纺织工业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看,在“十二五”期间,作为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如纤维加工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出口年均增速均保持两位数。虽然从纤维加工总量来看,产业用所占比重还小于服装和家纺,但是在2014年,服装、家纺、产业用纤维加工总量比重已经由2010年的51:29:20调整为46.8:28.6:24.6,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伴随着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渗透,中国纺织产业借力“互联网+”对传统纺织业进行了积极的改造和创新。以华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基于透明工厂、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的智能制造模式,以“自我进化的纺织制造产业链”为最终目标,通过物联网与服务网将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融入到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PS)中,大大提高了全产业链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成功打造了“智能工厂”、“智慧纺织”。
浙江报喜鸟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也多次布局“互联网+”,积极探索“互联网+”路径。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浙江报喜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无锡吉姆兄弟时装定制科技有限公司及其股东签署增资协议,增资完成后持有吉姆兄弟35%股权。报喜鸟方面表示,投资吉姆兄弟的目的在于推进私人量体定制业务的发展,深化互联网营销,促进公司品牌服装主营业务升级。
版图重构
“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我国已经从资本输入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变,培育中国自己的跨国企业,为中国的资本和产能进行全球扩张成为必然。为了适应产业发展新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十二五”期间,国内优势纺织企业纷纷进行跨国布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表示,目前来自我国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省份的26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进入约108个国家和地区以绿地投资、股权并购、资产收购和合资等方式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同步投资。这些投资几乎涵盖了整个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从上游的棉花、木浆、麻等原材料,到棉纺、毛纺、化纤等中间产品制造,再到终端的服装、家纺的销售品牌和技术研发等都有所涉及。
国内方面,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上涨,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增加了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东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纺织产业的相对优势已经逐渐消退。
“十一五”期间,新疆阿克苏地区聚焦于棉纺织业的发展,从年产10万锭发展至20万锭的规模,阿克苏轻纺工业园已成为南疆轻纺基地。而在“十二五”期间,国内棉纺织企业去新疆投资建厂的热情更加高涨,大型的棉纺织企业,如华孚、鲁泰、如意、天虹、新野等不是已在新疆建立生产根据地,就是正在投资。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新疆在建并计划2015年底投产的纺织服装产业项目有282个,总投资328亿元,全疆纺织规模2015年将增加400万锭、总规模超过1000万锭,而新疆棉花消费占全国比重也有望达到20%。
可以说,国内纺织业由东向西的迁移已经改写了棉纺织的产业格局。新疆等西部地区凭借着资源禀赋、各种政策优势和低廉的电价,加上未来“一带一路”的重点政策的惠及,发展势头强劲。西部地区产业优势逐步凸显,而东部沿海利用更接近市场的优势将逐步向战略规划、研发创新和营销中心发展,东、西部区域化的分工将更加明确。
体制变革
棉花体制在“十二五”期间的两次变革,最令人记忆深刻。“十二五”初期,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八部门曾联合发布《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并于2011年9月份开始实行,我国棉花也由此进入了棉花收储时代。
如在2012年,国家棉花收储价格是20400元/吨,2013年仍是20400元/吨,而同期进口棉纱价格甚至低于国内棉花价格,在这一时期,国内外棉价差最多时能达到6000~6500元/吨。三年临时收储制度,一方面使我国国内棉价远远高于国际棉价,另一方面使我国棉花质量大幅下滑。
为了让国产棉花价格逐步回归市场,2014年4月,国家宣布取消实行了三年的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并在新疆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19800元/吨,市场价格不足19800元/吨时,政府对棉农进行相应补贴。
经过两年的实施,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从目前来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棉价已开始与市场接轨,行业市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棉花产业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过需要关注的是,在棉花产业迈进新时代的进程中,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离真正意义上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还有一定距离。
动力转换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在经历“换挡期”后进入一种“新常态”,伴随而来的,是中国纺织行业增长速度放缓。产业增速放缓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原有生产模式难以为继,而新的模式还在探索形成过程之中。
因此,用创新来实现行业增速的动力转换成为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中国纺织行业改变了以往对投资驱动、要素驱动的依赖,转为依靠科技、品牌、管理、体制、机制及经营模式的创新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进一步督促我国纺织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自动化、高速化和连续化水平,促使纺织品生产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促使纺织品贸易向高档次、优质化、高附加值商品方向转变,促使传统纺织品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向高层次的质量、技术和品牌竞争方向转变,重新构建发展模式和产业新优势。
就在不久前,纺织科技领域的又一项成果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该项成果荣获了香港桑麻科技奖特等奖,也获得了纺织之光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一等奖,在世界上首次突破了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的关键技术,是中国人完全自主创新的高性能纤维。
在“十三五”时期,纺织产业的发展,在横向上仍将会呈现产业内部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实现新的合理化格局,在纵向上则是在三次产业之间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进的高端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