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在2015中国纺织创新年会·柯桥峰会上介绍了“十二五”以来纺织科技的发展和“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纺织行业科技在“十二五”有了长足的进步。
第一,纤维材料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化纤差别化率达到55%以上,高性能纤维材料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国产化纤装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促进了原料不断发展。
第二,纺织印染加工技术取得新进展,自动络筒、紧密纺、转杯纺等连续化、自动化新型纺织工艺技术及装备的突破和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三,节能减排技术取得了新的成效,替代PVA的新型改性淀粉浆料及半糊化节能环保上浆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应用,从源头上减少了印染污染。
第四,产业用纺织品及复合材料相关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开发了医卫防护材料、高性能过滤材料、功能性篷盖材料、土工合成材料、交通运输用材料等。同时纺粘针刺、纺粘水刺等负荷非织造布技术以及后整理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第五,纺织装备技术和制造水平取得新的提升,化纤、纺纱、织造、印染等国产化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国产纺织机械市场份额达到了70%以上。国产数码印花装备最高喷印速度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000平方米等,这些自动化的装备为下一步实现智能制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六,纺织两化深度融合呈现新亮点,纺织服装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纺织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迅猛,占全国网络零售总额超过1/4,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第七,纺织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呈现新活力。目前纺织行业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已经达到了40多家,承担了一批国家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些机构也是行业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学研究的主体。目前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经达到43家,对企业新技术研发发挥了支撑作用,对引导纺织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建立了一批纺织产业技术联盟,成为产业集成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
第八,纺织标准化建设呈现新优势,到2014年达到了1980项,其中国家标准656项,行业标准1324项,涉及纺织纤维、纱线、织物和制品,涵盖服用、家用、产业用三大应用领域和纺织装备。国际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突破。
“十三五”期间,纺织科技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纺织纤维材料的研发与创新,实现低成本高附加值,突破生物制纤维及废旧纺织品利用的关键技术,扩大新纤维资源,缓解纤维原料供给不足的矛盾,为纺织产品实现升级换代和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二,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纱线制备技术和织造技术。通过开发先进纱线制备技术和织造技术,实现纱线和织物的高档化、绿色化,优化升级纺纱、织造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展高效短流程、高品质纱线和织物加工技术研究。
三,加快节能环保、清洁染整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发新型前处理、染色、印花、整理技术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进一步提高染整加工过程的节能减排水平。围绕提高纺织品加工品质和拓展应用功能,通过各种化学和物理手段,赋予纺织品以舒适、健康、防护、易护理等多项功能。
四,开展非织造材料及产业用纺织品的工程化、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以用于医疗与卫生、过滤与分离、土工与建筑、交通工具、安全与防护、结构增强等重点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加工及应用技术研发为突破口,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纺织装备的研发。首先要研发智能化监控技术和产品,研究流程连续化所需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纺织车间智能化物流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纺织生产用机器人运动机构和控制技术,实现纺织工厂生产信息互联互通,工序间物料智能化输送与分配,部分工序机器人作业。争取国家的支持,建设一些示范项目,主要是纺纱生产示范工厂、针织生产示范工厂、色织及后整理生产示范工厂、化纤生产示范工厂、非织造布生产示范工厂、纺织品印花机器人生产示范车间等等。同时还要解决流程智能化和信息交换等问题。
六,大力发展纺织全流程的信息化集成技术。研发全流程信息化集成技术,开展纺织品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等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七,加强纺织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纤维材料、纺纱织造、印染、纺织机械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以服务于行业目标,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意义的基础研究。
八,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制。重点是研制纺织产品安全、生态、功能性检测与评价等基础标准;加强纺织新材料、功能服装、服装数字化定制、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民族特色纺织品、新型成套装备及配套基础件等标准的制定;推动“两化融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低碳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加快推进国际标准化、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开展联合会标准试点工作,推动建立纺织行业多元化标准供给。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