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纺纱深受人们青睐的最重要、最直观的原因是因为色彩风格独特。色纺纱分为普通产品和变异产品,所谓普通产品是指纱线粗细均匀、外观色彩一致的基本型色纺纱;变异产品是指纱线粗细不均匀或外观有色点、彩段或花纹等变异型色纺纱。
对于传统的先纺后染制成的服饰,人们通常观察到的是它的固有色,即物体在白色阳光下呈现的色彩效果。而先染后纺的色纺纱制成的服饰与之不同,它呈现给人们的是多色纤维交错并置、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空间混合效果。
色纺纱不同于色光加法混合与染料减法混合,加法混合与减法混合是在色彩先完成混合以后,再由眼睛看到的颜色,而色纺纱中的各种纤维颜色本身并没有变化,可以理解为它们并没有真正混合,而是并置在一起,从而在视觉上产生色彩空间的混合。多色纤维交错并置的效果使其看起来像油画,观赏距离远近变化会产生梦幻效果,近看色彩丰富,远观色调统一,这就是色纺纱风格独特、神奇之原因所在。
多色纤维形成的基本形比较细小,小纤维束并置在一起,不同颜色的基本形面积比较细小,在一定距离下,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能小到眼睛很难将它们独立地分辨出来,这样才会在视觉上产生色彩空间的混合感。并置在一起的小纤维束的面积大小要能统一,才能在视觉中同步混合,产生外观色彩一致的效果,且小纤维束交错分布要排列均匀有序,这些不同的颜色才会产生色彩空间混合,外观色彩一致。
要满足上述基本技术要求,色纺纱生产需采用一些不同于本色纺纱的工艺方法。比如在通常的纺纱工艺流程基础上增加混和手段,以满足多色纤维形成的基本形要比较细小、大小统一、并置排列均匀有序的要求。色纺纱生产时,在开清工序前要增加原料预混工序,将各色原料按色比要求先初步拌混均匀。需要注意的是色纺纱工艺流程中要采用柔性开混手段,不能过度损伤纤维,既要能实现色彩空间混合的要求,又要能保证纤维的可纺性少受损害。
可采用全混法。全混法是指将不同的纤维原料在抓棉机内同时投料,比如涤棉混纺,涤与棉不分别制条,而是在抓棉机内同时投料,做成混合棉卷和混合棉条。这是色纺纱常用的工艺方法,其目的也是为了达到多色纤维形成的基本形能比较细小、大小统一、并置排列均匀有序的要求。也可采用棉网工艺。所谓棉网工艺,是指按色比要求投入纺纱流程的各色纤维原料,不是原棉,而是已经梳理过的碎棉条(撕碎的精梳棉条或生条)。这一工艺方法的目的是保证色比,用各色棉网(碎棉条)混色相比于用原棉混色,可降低因各种原棉在纺纱过程中的落棉率不同而导致的色比失控风险。
色纺纱变异产品是纺纱创新技术支撑下的色彩艺术创作在纱线中的体现,是色彩艺术与色纺纱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高端创新产品。色纺纱变异产品是在普通色纺纱技术要求和常规个性化工艺方法的基础上,再添加新的色彩成分而形成的差异化新产品,如段彩纱、彩点纱、可变色纱、残雪纱及各类花纹纱等。此类纱线组成的织物面料,能演绎出更丰富的梦幻色彩。
通常的纺纱工艺技术是不能满足色纺纱变异产品生产需求的,除了上述普通色纺纱生产所需的增加混和、全混、棉网等工艺方法外,还需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比如变牵伸、可变色、双色复合、彩点纱等。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色纺纱段彩纱,通常是沿浅色基纱的长度方向断续出现深色彩段,或沿深色基纱的长度方向断续出现浅色彩段。段彩纱生产的核技术是要在细纱机上增加变牵伸功能,细纱机的两个牵伸区分别对应两根粗纱条,粗纱条为一根深色、一根浅色,其中一根粗纱条为主粗纱条,经过定牵伸区,即牵伸倍数不变,形成纱线的主体,也就是基纱部分,另一根粗纱条为辅粗纱条,经过变牵伸区,即牵伸倍数不断变化,断断续续地与主条结合形成纱线的段彩部分;可变色纱线做成的服饰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经过高温水浸泡使其变色,其生产核心技术是将小比例的彩色水溶性维纶均匀分布在纱线中,当其水溶后,纱线主体承载结构没有大变化,但因含色成分比例变化而产生色彩改变;双色复合纱线产品为美丽的双色股线结构,其生产方法是将赛络纺技术引入色纺纱,即两根粗纱条喂入细纱机,两根粗纱条的颜色不同,深浅搭配;彩点纱是通过梳理机的设备改造和工艺变化,可将纤维原料加工成含有大量棉结的棉网,棉结的色彩取决于纤维原料的色彩,在纺纱过程中通过合适的工艺方法将这些彩色棉结分布于纱体中,通过“彩点”与纱线主体色彩的合理搭配产生艺术效果。
色纺纱是色彩艺术与纺纱技术结合的产物,色纺纱变异产品更是色彩艺术与纺纱技术的创新融合。单从色彩艺术角度思考,可以有很多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艺术创作,但并非所有的艺术构思都能成为色纺纱,因为不是所有的艺术构想都能有相对应的技术支撑,或者是都能有稳定可行的、性价比适中的技术方案。比如,对于双色复合产品,如果是双色粗细差异比较大,即双色不等称、不对称,能产生独有的视觉效果,但目前的赛络纺纱技术还不足以支撑此类产品的稳定生产,主要是无法解决单色断头带来的产品风险。
对于色纺纱开发,色彩艺术创作的空间是无限的,技术创新的滞后往往是束缚产品开发的瓶颈,这就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这也意味着催生色纺纱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的空间是无限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桂亚夫)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