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行业分析>正文
2014年以来,中国棉纺织产业几乎呈现“一边倒”的萎缩格局?消费下滑、相关企业减产直至倒闭,棉花需求一再减少。近日,一些机构、媒体调查,截止10月中旬河南、山东、江苏和河北等棉纺产业比较集中省份的中小纱厂、织布厂停机率已达到35%-40%;广东、浙江等织造大省织布厂的停产率也已超过30%,只有一些大中型纺企“正常”生产。
中国纺织业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受进口棉纱冲击。海关数据显示,2月份受春节影响棉纱进口量较少,其它月份进口量同比均有增加,且增幅较大。40支及以下棉纱市场已基本沦陷。受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棉纱低生产成本、低税收和低销售价格的轮番冲击下,没有价格优势、没有质量优势、没有稳定销售渠道的中小棉纺织厂被冲得七零八落,减产乃至倒闭在情理之中。
二、对高等级新疆棉和机采外棉关注度提高。我国对印度、巴基斯坦、西非等低等级棉花的采购量持续减少;对澳棉、美棉、巴西棉等机采棉的关注却在提升。随着中国纺织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和纺纱设备改造,C40S及以上普梳纱、精梳纱和赛络纺、紧密纺等的占比上升,高等级新疆棉和机采外棉成为整个产业关注的重点。
三、TPP协议签署影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TPP协议生效后,越南纺织品服装出口到美国、日本将可享有零关税。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日本等TPP成员国家的出口势必会受到影响。
中国高原料成本、高人工费用、高税收的不利因素短期难以消化,因此该如何破解目前中国棉纺织业遭遇的难题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下面几点做文章。
一、国家通过提高关税、实施进口配额等政策限制外纱肆无忌惮地进入国内市场。2011-2013年国家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旨在保护棉农收益、稳定棉花种植面积;2014年全面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直接发放补贴款至种植者手中,并且严加调控棉花进口配额的发放,从源头上降低农民、棉花加工企业的风险,但却未对棉纱进口设定任何准入“门槛”,导致出现“上游堵,下游漏”的格局出现,棉纱的爆发式进口使得调控棉花进口配额策略完全失效,限制外纱进口是对严格管控棉花进口配额政策的有力补充。
二、减缓国内棉纺织产业升级、设备改造,鼓励有资金、有市场、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第一,从近几年纺企结构调整来看,务“正业”的企业大多更新设备(紧密纺占比上升)、提高纱支(40S或50S以上产品占比高)或纺新型纤维纱(不外乎竹纤维、天丝、MODAL、海岛纤维等),各厂产品同质化已相当严重;第二,要打造“中国+周边国家”的制造基地布局模式。如到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设厂办厂,发挥中国纺织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的优势,打造国外新的纺织企业工业园,充分利用TPP协议,变不利为有利;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可以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并购,对全球范围内的优质原料资源、品牌资源和市场渠道资源等,进行垂直延伸和掌控;第三,要充分考虑到随GDP增速回落,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退出、升级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
三、棉花产业需要形成“高中低”档次棉花全覆盖的格局。第一,从品种、种植技术、管理和采购、加工各个环节来“把关”新疆机采棉,使各项纺纱指标达到甚至超过美国C/A、EMOT棉花甚至赶上并超达SM、GM澳棉,占领纺高支纱的原料“阵地”;第二,大力发展黄流域、长江流域等内地棉花中等品质棉花的种植和管理水平,皮棉品质达到纺C40、C32S纱及低支精梳纱配棉要求;第三,为了保护农民植棉积极性、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实现国内棉花完全自给自足,建议加大棉花目标价格直补力度,“解农民后顾之忧,产高品质棉花”,从根本上提高棉花可纺性,促进棉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