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和行业利空源源不断。超日债违约、宁波兴润置业资金链断裂、人民币短期内大幅贬值、上证指数跌破2000、PTA期货跌停、棉花抛储17250元/吨以及4:1搭送配额的政策逐渐落地......多重利空持续累积对纺织服装业恢复形成制约,内外销纺企对未来经营倍感迷茫和悲观,弱势行情下越来越多的工厂不得不调整产品结构,而混纺纱成为转型的主打产品。为何近年来混纺纱产量与日俱增,其具备何种优势而受此青睐呢?我们分析认为,涤棉纱、涤粘纱等混纺产品除了生产可行性便于工艺调整、产品性能兼容多重纤维的优良特性而替代纯棉纱外,以下三个方面也是纺企优先转做“混纺纱”的强大理由。
一、利润可观
如图所示,2013年以来三大纯纺纱线利润水平差异较大,按现买现做整体来核算,纯棉纱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人棉纱和纯涤纱多数时间保持盈利状态,截止目前,纯棉纱价格水平处于盈亏边缘线,而纯涤纱和人棉纱仍有200-300元的利润水平。而反观混纺纱,利润水平则相对客观;
以涤棉纱T65/C3532S和涤粘纱T65/R3532S为例,涤短价格按8800,棉花价格18300,、粘短价格12000元/吨的均价水平、综合考虑原料损耗和加工成本来核算,T65/C3532S涤棉纱当前均价18500元/吨左右仍有700元左右的利润空间,同理核算涤粘纱T65/R3532S,利润水平也在千元附近。当然局部地区受生产规模、管理费用和融资成本等因素影响,综合成本相对较高,利润或达不到此水平。但混纺纱经济效益远远高于三大纯纺纱是毋庸置疑的。
二、价格抗跌
由图可见,2013年以来国内涤棉纱价格整体呈现震荡下行态势。其中,中国纱线指数CYT32S价格当时的14850元/吨累计下滑1450元至当前的13400,跌幅9.76%,而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福建产涤棉纱T65/C35T32S价格从18700元/吨累计下滑800元至17900左右,跌幅4.28%,降幅不到纯涤纱的一半,显示涤棉纱相对抗跌,而两者价差也有之前的3850元扩大到当前的4500元左右。价格拉大使得涤棉纱与纯涤纱的替代效应逐渐削弱。
此外,受棉花终止收储和直补政策影响,市场对棉价下行的预期较高,后续纯棉纱滞销和库存压力尚需时间消化,易跌难涨的趋势明显,而涤短价格尽管在8600元/吨左右形成一定支撑,但不排除后续顶端原料继续塌陷而导致价格继续下行。相对而言,纯纺纱线抵御风险能力远远不及混纺纱线,至少原料成本均摊了一定的市场风险。
三、需求导向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收入增长乏力影响,终端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中低端产品消费,而相对廉价的混纺、化纤类纺服产品刚好迎合了这种趋势。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月份我国共出口化纤制针织服装9.63亿件/套,同比增长28.46%,化纤制梭织服装6.68亿件/套,同比增长40.27%,均超过棉制服装出口增速;化纤面料出口数量17.15亿米,同比增长19.03,远远超过棉类面料8.26亿米和2.12%的增幅。化纤制面料和服装出口的大幅放量对涤棉纱、涤粘纱等混纺纱的需求拉动作用势必增强。
今年是改革之年,以往靠货币刺激和低廉原料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优势丧失。在行业资金面整体偏紧、人工成本持续攀升,原料价格震荡下行的大背景下,纺织企业急需产品升级来应对不确定性风险,而涤棉纱、涤粘纱等混纺纱相对可观的利润和优良的价格抗跌性是纺企产品结构调整和规避风险的不二选择,而终端市场需求非棉化趋势和化纤制产品出口放量大增均给混纺纱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建议相关厂商积极顺应市场需求,相应增加混纺纱线的比重,不过,产品转型不可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由于混纺纱规格多且比例配比多种多样,所以要考虑订单和客户渠道的开拓和积累,非常规产品更适宜按客户要求进行定纺,同时常规产品也要规避闽粤工厂生产的常规产品规格,避免同质化产品供大于求带来的价格下行风险。此外,混纺纱所用原料多且质量参差不齐,相关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把控需更加严格。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