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江苏苏州盛泽镇,年产各类纺织品百亿米,以“衣被天下”闻名,是全国纺织业的风向标。不过,今年以来,盛泽的纺织企业主有些迷茫。
8月,盛泽镇南麻商会主动发通知提醒,“今年纺织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各企业要适当减产,并降低库存。”9月,反映全行业景气度的盛泽丝绸化纤指数则从去年1月的110,跌到了不足100,创造了近三年来的新低。“停工快死,不停工慢死,不是今年死,就是明年死,小企业反正要死”的悲观论调一时盛行。
以中小企业起家的盛泽,迎来了新的转型关头。
传统旺季却遭遇行业寒冬
订单减少、利润萎缩及资金紧张令企业信心不足
10月14日,距离首届江苏(盛泽)纺织博览会只有两天时间了,盛泽镇的纺织企业老板刘红卫还在为能否争取到一个展位而烦恼,这可能是扭转今年一直下降的销售曲线的最后机会。
按惯例,9月是纺织业的传统旺季,纺织企业都会备足原料,开足机器。但今年的这个纺织订单期,刘红卫没敢备料,企业的部分织机已经停工,少了往年机器满负荷运转时的紧张场面。
“家纺面料的传统旺季一般从9月下旬开始,但到目前订单还很少。与去年同期相比,最主要的变化还是在价格和利润方面。”刘红卫经营的织造企业主营家纺类面料。作为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面料企业一方面受到下游贸易商不断压价,价格整体下跌;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染费持续上涨,成本支出又在增加,“织造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夹心层’,行业稍有调整,我们利润萎缩就比较明显。”
不仅面料企业,纺丝企业也是处于半停工状态。“我对市场的信心仍旧不足,半停半开观望市场。”吴先生的企业生产锦纶长丝,企业前期停机一个月后在9月3日试开机,开机后负荷仅在五成。“虽然产品价格仍维持前期的水平,但企业还是亏损严重,已经亏了好几百万元。”
除了订单减少,下游企业资金紧张,回款周期长,甚至资金链断裂,也是造成行业中端企业信心不足的原因。“虽然前期账款已基本追讨完毕,但资金问题仍然很大,下游客户情况仍不好。”在重新开机后,吴先生对下游客户实行强硬的“不欠款”措施,“宁愿不做,也不接欠款的单子”。对于后市,他有些悲观,“如果情况不好的话,11月份可能还会再停。”
盛泽镇经济发展局数据显示,今年1到9月,纺织业占工业比重超九成的盛泽镇,工业增加值完成96.2亿元,下降8.21%,工业总产值523亿元,下降15.5%。9月的盛泽丝绸化纤指数则跌到了不足100,创造了近三年来的新低,相当数量的中小面料、纺丝企业处于半停工状态,甚至不少大型企业也感到了寒意。华福织造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达20多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施清岛感慨,今年不少外贸订单利润下降,内销订单则是数量减少很多,“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市场调整期可能要持续一两年。”
成本增量几乎吃掉全部利润
规模小不是问题,低端产品供大于求才是原因
刘红卫经营的织造厂里,偌大的车间大约只有一半的机器在运作,几个工人穿梭其中,地上杂乱地摆放着几个零件、几个空箱子,有的地方还有一片污渍。盛泽部分小微纺织企业的生产现状,从刘红卫的企业可见一斑。
规模小并不是问题,档次低却是致命伤。根据盛泽镇经济发展局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当地2500多家的纺织企业中,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近80家,剩下的2000多家企业多属于小微企业,管理相对比较粗放,创新能力普遍不强,主要集中在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因此,在产业调整中首先遭遇冲击。
“盛泽纺织业这艘大船的总吨位大,看起来很美,但主要是由众多小舢板组成的。风暴一来就现了原形,抗不了风险。”刘红卫说。
作为低端生产制造环节,盛泽织造受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困扰尤甚。“现在每年工人工资涨幅都在10%左右。”经营织造企业的吴先生告诉记者,公司现在有员工600多人,根据工种不同,工资也有所差异,如挡车工目前的月薪在5300元—6000元之间;保全工目前的月薪在10000元以上。与去年相比,工人月薪普遍上涨近两成。劳动力成本的增量几乎就吃掉了全部利润。“此外,物流、融资、环保等成本以及人民币升值,都是企业需要面临的挑战。”
前几年的行情好,当地纺织企业大干快上,又导致了低端产能严重过剩。苏州志向集团董事会秘书丁结缘说,“2011年的行情是,只要你有钱上机器就能够赚钱,根本不注重创新,导致了很多企业盲目扩张,最后产品供大于求。”
盛泽丝绸协会会长蔡雪熊也认为,因为行情好,前些年上的机器大多技术水平不高。据协会了解,在当地近1000家拥有喷水织机的工厂中,技术档次低的喷水织机占了大部分。“许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织机是运转了十多年的陈旧机型,织机简陋,轻型狭幅,只能生产比较低档的产品。”
低水平扩张导致低档次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严重,使资金压力雪上加霜。蔡雪熊介绍,盛泽黄家溪村一家生产仿真丝“雪纺”的企业,今年每米销售价下跌一半多,库存有200万米,应收款500万元,银行贷款800万元,资金压力很大。“这种情况在大部分创新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中较为普遍。”
在蔡雪熊看来,盛泽纺织业的不景气,更是纺织业大趋势的一个微观反映。“欧美日的一些低端纺织品及服装的订单已向东南亚及南亚地区转移。服装订单转移了,服装厂所需的面料就相应减少,而且这种产业转移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小而美”也能驱寒过冬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也能活得更好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市场不好也给了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压力和动力。”中国绸都网副总经理沈剑认为,盛泽镇能够成为全国知名的纺织重镇,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地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这个目前交易额在1000多亿元的专业市场,是资源集聚的世界级平台。
“如果说盛泽发展的劣势在于企业技术力量不够、产品档次不高以及成本增大,那么盛泽发展的优势就在于产业链完备和有了东方丝绸市场这个平台。”沈剑说,市场带来了人流、资金流、物流,也带来了信息和理念,这些都是盛泽转型升级的优势。
以市场专业信息引领研发,加大创新投入,让华福织造多年来一直是盛泽的排头兵。如今,在苏州华福织造公司数千平方米的展厅里,展出的自主研发面料达上万种。“专业市场的存在,让我每天都能了解到最新的市场信息。这是我们研发的可降解面料,对环境相当友好。”施清岛指着一块红色的薄薄的面料对记者说,这块面料的附加值“高得吓人”,尽管售价高但订单却不愁。“我们每年投入销售额的5%用于研发,研发出的新产品达到500多个,这让企业既获得发展的源源动力,也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把握制造业发展趋势,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也是企业的转型之道。2011年,盛泽纺织业达到高峰期,当年只要投资扩大产能,企业就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不过,志向集团的董事长黄志向反而把276台机器卖得只剩下99台,然后又购进22台新机器。
“我把生产部门完全取消,这121台机器只用于试验。”为了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黄志向把生产环节全部外包给其他织造企业,公司集中精力投入研发和销售。如今,志向集团每年投入研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10%以上,开发的四个系列新面料已经成为纺织业的技术标准,并成为在新三板上市的高科技企业。“我还想向微笑曲线的更高端发展,那就是制定技术标准和引领流行趋势,获得市场的定价权。”
注重时尚潮流分析,与古为新,也能做到“小而美”。苏州鼎盛丝绸有限公司投入巨资收购了一家以难以为继的宋锦生产厂家,通过技术改造重新实现宋锦的产业化。“现在宋锦这种高档丝绸面料,不仅能做服装,还可以用于制作箱包。”公司董事长吴建华拿出一件具有传统服装样式的宋锦面料外套表示,这件由知名设计师设计的服装,在北京的专卖店里已卖到上万元。另一件宋锦面料的手提包则成为国礼送给外国政要夫人。他介绍,与公司普通的面料比较,一般面料的利润在5%,而宋锦的利润则高达30%,目前公司正在增加织造宋锦的机器,宋锦产品的销售额占比逐年提高。“我现在正在提升宋锦和上久楷品牌的附加值,我们不求企业成为大象,但求把它打造成‘小而美’的私人定制高端品牌。”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也能活得更好。盛泽优势小企业的转型成功,让我们在平淡的市场中看到了转型的路径,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盛泽镇党委书记李建炯说。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