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不是产业搬家
近几年,纺织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热情有逐渐降温的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87909亿元,增长24.1%,西部地区投资88749亿元,增长23.1%,增幅分别比2011年收窄3.4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另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调研发现,2012年安徽省纺织工业累计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95.6亿元,同比下降4.6%;新开工项目784个,同比减少31%,施工项目数比上年同期减少19.9%。其中固然有2012年整体经济环境不甚理想的缘故,但企业家在中西部投资建厂的热情下降也不失为一个关键性因素。 某家从东部地区转移到西部的服装企业负责人说,企业转移的动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劳动力紧缺,但劳动力问题并未伴随着产业转移而得到解决。据这位负责人介绍,与东部地区接受过良好培训的产业工人相比,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劳动技能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同时,有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差距日益缩小,大幅压缩了企业通过转移获得的劳动力红利空间。此外,由于中西部地区存在产业链及配套设施不完备、物流成本偏高、缺乏产业规模效应等不利因素,因此企业的转移热情有所下降。 笔者认为,转移与否决定权在于企业,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转移“退热”的背后,也反映出部分企业单纯的产业搬家心理,只一味注重寻找优越的外部发展环境,而忽略了探索自身“强身健体”的升级之路。有的企业在沿海地区遭遇用工荒,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后,不思提升产品品质和管理水平,仍然沿用旧日粗放的管理方式,生产同质化的产品,甚至不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给当地环境造成破坏,这样就难免会陷入转移前的困难,企业的路也会越走越窄。 另外,在中西部办企业,一样需要考虑科学经营和社会责任。安徽合肥明东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钱明明告诉笔者,为提升管理水平,公司制订了一整套的管理体系,囊括科学设立岗位、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操作流程等各方面。同时,公司逐年加大对员工的福利保障,并设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企业要做的不是处心积虑谋求廉价生产要素,而是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在转移中实现科学布局和升级发展。把产业转移当作产业搬家,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