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用纺织材料现状及其发展前景”项目探悉
在日前举办的产业用纺织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上,孙晋良院士结合其牵头负责的中国工程院“产业用纺织材料现状及其发展前景”项目的构成与进展作了专题介绍。项目主要任务:一是产业用纺织品国内外发展情况;二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原料研发及其技术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状况;三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工艺及装备技术研发及其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状况;四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在相关领域应用状况,以及相关领域对产业用纺织品进一步发展的技术要求等;五是提出加快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科学发展的意见及建议。项目分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负责人是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主要负责医疗与卫生、安全与防护、阻隔与绝缘、国防与军工等部分的调研;第二工作组负责人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邱夷平教授,主要负责结构增强复合材料、交通工具用纺织材料、篷帆布、包装材料等部分的调研;第三工作组负责人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靳向煜教授,主要负责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农业用纺织品等部分的调研。他们将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重点领域的发展和趋势进行探讨,及时总结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规划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引导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该项目研究期限截至2013年12月,本报特将其中已有进展的调研结果整理成篇以飨读者。 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材料和应用领域缺乏有效衔接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 中国2010年医用纤维制品使用量达40万吨,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卫生材料和医疗用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38%。 目前医卫纺织品最发达的5个市场依次为:美国、欧洲(以欧盟国家为主)、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这5大市场医用纺织品的销量约占世界医用纺织品市场总销量的90%。 人造器官类医疗器械依赖进口 国产医卫用纺织品主要集中在普通的医用防护纺织品和保健卫生用品方面。外科用植入性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领域的大部分产品,特别是人造器官类医疗器械基本依赖进口,国产化率极低,每年进口量超过60亿美元。 我国医卫纺织品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质量和技术核心竞争力不高,在生物医用材料加工中的纺织科学技术未得到医学研究和医用领域的充分重视,缺乏材料领域和应用领域的有效衔接。二是标准和规范制订工作严重滞后,标准工作滞后直接导致了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产品标准和材料认证要求缺失。三是认证工作阻碍行业健康前行,医疗用防护产品审批认证机制混乱,流通渠道复杂,优异产品使用成本昂贵。四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体系建设薄弱,科研投入比例相对较小,产品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储备和配送机制不健全。五是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缺失,医疗用纺织品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医疗机械类产品的审批周期过长,有关医疗职业防护法规不明确,个人防护保障机制不健全。 多种工艺技术进一步复合 医卫用纺织品呈现三种技术发展趋势:一是多种工艺技术进一步复合,二是交叉学科领域进一步融合,三是产业链上下游技术趋于集成创新。 我国医用防护、保健、卫生用纺织品类和外科用非植入性纺织品类量大面广,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并可大量出口,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专门用途的功能性产品,提高产品的差别化和性能指标水平。外科植入性纺织品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大部分依赖进口,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特殊的生物医用纤维及其产品开发,目标是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替代进口。 发展方向及建议:一是加大生物医用纤维与纺织品在修复和替代人体组织和器官等方面的开发与应用。二是在纳米生物功能纺织材料与人造器官等方面进行自主创新。三是加大聚合物纳米纤维在药液控释、组织支架、软组织修补、矫形植入以及创伤处理等方面开发与应用。四是开发各种智能医疗用品,实现医用纺织品智能化。 产业用纺织包装材料:专门研究机构介入势在必行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邱夷平 为了贴合此次调研主题,综合市场应用、生产、原材料及加工手段,将产业用纺织包装材料重新分类:一是麻纺织包装材料,如麻袋、麻片、麻布;二是塑编包装材料,如米袋、化肥袋、集装袋;三是无纺包装材料,如购物袋、西装袋。目前国内外很少有专门研究产业用纺织品包装材料的机构,多是包装企业根据需要进行生产。 高档精细是麻包装材料发展方向 麻包装材料生产企业数量有100余家,多分布于中部和东部,南方居多,尤其是浙江、湖南、河南、贵州等省。 麻包装材料生产企业的主要问题:一是用工紧张,成本大幅攀升;二是原料制约,产品质量差,原料依赖进口,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三是市场需求量不高,利润空间薄弱。 针对上述问题的应对策略:一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二是解决管理问题;三是改善技术工艺,尽快使产品升级换代;四是更新相关行业标准;五是国家政策给予一定保护;六是黄麻深加工方向有很好的前景,做成高档精细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七是向环保型、功能型方向发展。 2020年我国塑编产品将达4400万吨 塑编包装材料生产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尤其是沈阳、山东和浙江三省。 塑编包装材料生产企业的主要问题:一是无序竞争,企业规模少造成设备改造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不少企业处于亏本状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企业生存面临极大威胁;二是产品档次低,有1/3企业编织销售价每吨在11000元左右,产品档次低是造成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三是设备落后、能耗高。 针对上述问题的应对策略: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二是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先进的节能设备;三是千方百计节约劳动力的使用;四是严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五是加强企业管理;六是扩大企业规模。 无论是塑编产业集群还是新崛起的塑编企业,共同特点是有利于生存,即具有劳动力便宜、原料供应先进、产品销售较近、出口贸易口岸近等优越条件。这是今后五年塑编产业格局变迁的动向,也是我国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必然结果。 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塑编产品将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2015年末达到2190万吨的基础上,到2020年将达到4400万吨。总的增长速度可能低于“十二五”期间的年平均递增20%的速度。 土工用纺织品:技术改造成为“正在进行时”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靳向煜 2007~2011年间,我国土工合成材料年产值平均增速约为17.4%,2011年增速达23%。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致使2009年产值增速仅为10%,相较于2008年仍有80亿元的增长。2011年,土工合成材料产值约为410亿元,几乎是2007年产值的2倍多。 2007~2011年间,我国的土工用纺织品年均增长35.3%,这比整个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增长率16%高出近20个百分点。2011年达到52.3万吨,预计今后5年间年均增长仍将保持两位数,2015年有望达到73万吨。 我国土工用纺织品产地分布在山东德州(其中陵县是中国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山东泰安地区(主要是土工格栅、膜类产品),这两个地方所占的比重很大,其他地方还包括江苏、广州等地,但比例很小。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的营业里程已经达到7531公里,是全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千米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千米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线路,中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千米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这将为我国土工用纺织品发展提供巨大空间。 目前土工用纺织品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一是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体系,但是在品牌、质量、专利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常规产品的质量存在性能不稳定现象,还须继续进行技术改造,一些优质产品仍需要大量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三是国产化设备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并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一是天然纤维及材料结构设计的发展与支撑;二是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发展与支撑;三是纺织加工关键技术的发展与支撑。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