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月22日发布的2011年的“主要工业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公报称,2011年,我国纱产量2900万吨,增长6.7%,布产量837亿米,增长4.6%,化学纤维3390万吨,增长9.7%。据笔者查实,这一增长速度是直接与2010的统计公报数对比的结果。
从增长速度看,2011年纱、布、化学纤维增长速度较2010年增速分别减缓6.8、1.6和2.8个百分点,与2011年纺织企业因市场低迷,订单减少,产品销售疲弱,产能发挥不足的实际情况较为接近。但从绝对数量的统计与国家统计局2011年修订的统计口径相悖。
2011年,国家统计局修改“规模以上企业的划分标准”,即自2011年起,规模以上企业划分标准调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法人企业,而此前均为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按新的划分标准划,2011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由上年同期的5.28万户减少至3.53万户,减少1.75万户左右。按照可比性原则,2011年应按3.53万户的统计口径与上年对比,但公报数却是用2011年3.53万户的统计数据与2010年5.28万户的统计数据直接对比,则得出上述结果。2010年统计公报的纱产量为2717万吨(增长13.5%)、布产量800亿米(增长6.2%)、化学纤维3090万吨(增长12.5%)。
然而,同样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快报称,2011年纱产量2894万吨,同比增长12.4%、布620亿米,增长11.6%、化学纤维3362万吨,增长13.9%。这应该是按2011年的统计口径对比的,应据有一定可比性。
然而,两种不同的数量和增速,我们该相信那一种?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统计数据去平衡资源和对产销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和预测?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分享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