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徐徐而至的春日非但未能驱散这个寒冬的阴霾,相反,寒意似乎愈发肆虐。
在历经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等各色危机的层层洗礼后,中国经济虽然一定程度上已化解了外部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但就目前形势而言,坎坷甚至跌跌撞撞的前行仍是众多外贸企业生存的现实。
围绕行业的走向,外界的预测从未停止,行业内的抗争亦周而复始。而就在我们这组《外贸寒冰》的专题实施之时,海关总署的最新消息显示,今年2月,中国贸易逆差高达近314.9亿美元,创下近10年来的单月逆差新高。
可以肯定的是,短期内,如若外部环境无明显改观,政策引导无明显递进,那么,更多的外贸企业仍将面临陷入或生或死的泥沼。
当小范围利好消息的“螳臂”无法阻挡装载行业重压的“大车”,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便迈入了又一个“生死时刻”。
就企业自身而言,当订单利润维持在7%以上的设想成为一种奢望,在外部市场需求低迷、人民币汇率、成本上涨等问题困扰下,“我们很难期盼今年这个行业的春天。”这是山东兰骏集团有限公司的一高管的话语。
生死时刻
2012年3月7日,周村盛铭纺织院内,总经理周新一脸凝重。
一旁的办公桌上,放着贸易部去上海参加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华交会”)的成果,“没有一个订单,连名片也是个位数。”周告诉本报。
上述结果显然让带队的总经理助理失落而难堪,“去年人少,今年基本就没人……”
作为年内首个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华交会5日在上海落下帷幕。华交会以展销纺织类等轻工商品为主,一直以来都是这个行业出口的“风向标”。“但从现在的结果看,开局砸了。”这是周新的论断。
开局不利,是去年下半年至今的困境挣扎,“说实话,我们这里的外贸到了生死时刻。”周说。
上述案例并非孤本。离此不远的周村家铭纺织内,一片静寂,“春节过后,根本就没有生产。”看门人称。
厄运同样在大型纺企发生。本报从银行方面获悉,行业不利因素的叠加下,淄博一大型纺企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完成“120支——80支——40支”订单曲线的同时,其利润也大幅缩减。
这同样不是上述一个企业的境遇。“整个纺织服装出口形势不利,我们当然也不会独善其身。”兰雁集团一中层坦言。
在高青另一纺企本报也得到类似的答复,“如果明年这个时候,你还能采访到我,说明我们就挺了过来,否则就是退出。”高青一纺企的于姓国际贸易部主管笑称。
他说,去年4季度以来,淄博不少以出口导向型的纺织服装加工厂,为获取订单常常在报价上恶意竞争,进而导致无利可图甚至赔钱,“我们接触的小型加工厂中倒闭或放弃生产的占到40%靠上”。
内忧外患
行业的生死时刻自然与其“内忧外患”无法分开。“外部欧美等老客户不断减少,内部原料成本、汇率、人工支出层层挤压。”淄博高新区创丰贸易董事长于连宇称,在很多工厂,最为显著的表现是,提价、订单减少与延交期的恶性循环。
这更加加剧了行业的“阵痛”。3月9日,卓创资讯表示,特别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外需不振也使得纺织服装业原材料价格动荡,国内棉花行情更是扑朔迷离,国内外棉价差继续拉大。原材料价格波动持续加大棉花纺织企业的经营难度的同时,也会削弱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原料价格动荡,能源、人工成本也不断攀升。“去年电价每度7分的涨幅对我们发展影响很大。”鲁泰集团一名不愿具名的人士很具代表性。来自魏桥、华润、愉悦、兰雁等方面的消息称,虽然节后工人返工率良好,但招工难的痼疾一直未改,“特别是车间一线工人,更是难招。”上述兰雁集团中层预计,如果今年行业工资如不保持15%—20%的上涨,将很难留住员工。
此外,汇率不稳也困扰着众纺企。“我们不怕升值也不怕贬值,怕的是不稳。”周新表示。然而,去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却一直波动,这不仅造成企业的报价困难,其升值幅度的拉高也使得他们手头以美元结算的订单一点点缩水。
不仅如此,企业税负和融资负担也在不断加重。“最为突出的是行业的承兑汇票政策和棉花两税问题。”山东兰雁这名人士表示。
今年不被期待
最新的利空消息是,日前印度决定禁止棉花出口,这对包括淄博在内的中国纺织企业来说又是当头一棒。周新分析称,作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主要对手,印度此举旨在提高终端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蚕食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行业压力升级,后市亦被抹上悲观色彩。当订单利润维持在7%以上的设想成为一种奢望,在外部市场需求低迷、人民币汇率、成本上涨等问题困扰下,“2012年,我们很难期盼着这个行业的春天。”兰骏一高管这样告诉本报。
而机构的观点似乎更为悲观。“不仅是春天,我们预测今年上半年,甚至2012年都不被期待。”国内一知名棉纺机构分析人士表示。
面对严峻形势,行业的焦灼不言而喻。在今年正在召开的两会上,本报注意到,不少来自纺织行业的参会代表们也纷纷提出了建议。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便提出了从多个方面减轻纺织行业税负的建议。
当然,这些都是外部因素。“最为根本的还在于企业自身。”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比如兰雁集团走出国内战略、阳信龙福再生聚酯纤维领域异军突起、海斯堡出口转内销成功转型等。
但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具备转型的资本。“像我们这样中小纺织企业,还是要在漩涡中挣扎。”周新说。
而挣扎的结果只有两个:生抑或死。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分享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