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棉花生产投入 扶持棉纺企业发展
2011年度以来,我国棉花价格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跌幅,棉花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了棉花生产的不稳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棉花的生产、流通备受国家重视,棉纺企业对此也密切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盐城调查队调查,受2011年的“棉贱伤农”和其他各种不利因素叠加的影响,今年江苏盐城棉花种植面积缩减严重;虽然棉花长势较好,单产提高,但棉农似乎有些高兴不起来,因为棉花价格仍维持低位,远低于棉农9.6元/公斤~10元/公斤的预期价位,棉农惜售致使收购进度较慢;棉花种植成本高风险大比较效益偏低,棉农种植意愿下降,来年棉花生产形势令人担忧。 棉花种植面积严重缩减。统计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盐城市棉花种植面积121万亩左右,比上年减少46万亩,减幅达27%,比历史最高年份下降66%。 棉农植棉成本持续上升。据统计,至7月末,包括投(雇)工、土地租金在内的各项支出亩均已达到945.23元,同比增加30.86元,增幅达3.38%。加上后期还需要投入的部分肥料、农药以及人工费用,预计全年总投入将达到每亩1498.7元,同比增加85.41元,增长6.04%。成本致使棉农压力增大,利润空间缩减。 单产提高总产减少。今年棉花由于气候条件、播栽基础、技术措施等多种利好因素,长势较好,不但普遍丰产、而且品质较高。根据田间调查和目前采摘情况,预计今年亩产籽棉210公斤左右,增产10%左右。由于种植面积减少,皮棉总产量在9.68万吨左右,比上年减少3.7万吨,减产近三成。 收购时间提前,进度较慢。今年棉花上市早,开磅时间相应提前,9月中旬已有少数棉花收购商和企业陆续开始了新棉收购,比去年提前了一个星期。但由于国庆节前籽棉上市量不大,加之棉农存在惜售心理,多数棉花收购商选择等待观望,不敢放量收购,棉花的收购进度较慢。 收购价格偏低,棉农惜售。今年新棉的收购价格不仅低于2010年棉花价格高位时的每公斤14元以上的价格,甚至低于2011年棉花价格暴跌时全年平均8.4~8.6元/公斤的价格。9月底,在新棉上市阶段,射阳、滨海等县棉花经纪人的收购平均价格仅为7.6元/公斤,10月上旬新棉收购价格逐步上升到8.3元/公斤,但不再收湿度较大的棉花。所以棉农和不少经纪人对棉花收购,仍持观望态度。 植棉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逐年增加。棉花生产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物化成本以及劳作用工投入在内。继2008年首次超过千元以后,年际间的增幅越来越大。2011年达到1413.3元,比2010年的1218.34元和2009年的1015.12元分别增加了194.96元和398.18元,年度增幅分别达到16%和20%。 棉价大起大落,生产不稳定,植棉风险大。2008年金融危机后,棉花价格出现过山车般大起大落,除2011年棉花播种面积受高棉价支撑有4%的反弹外,其他年份均呈现下跌趋势。加之90%的棉农又习惯于在自家门上将棉花卖给经纪人,因此棉农实际得到的价格明显低于企业的收购价。2009~2011年棉农种植棉花的亩直接收入(即产值)分别为1214.4元、2319.76元和1394.3元,年际间的收入落差近千元,植棉风险大。 棉花生产比较效益偏低,与其他作物争地矛盾突出。与粮食作物相比,目前棉花综合效益明显偏低。2009年到2011年种1亩水稻的总收入分别达到1334元、1658元和1955元,除去相对年份的生产成本768元、829元和913元以后,纯收益分别为566元、829元和1043元。在近3年中,除2010年植棉纯收益高于粮食284.5元之外,其余两年都是粮食高于棉花,2009年高321.4元,2011年高1039元。 内外棉价倒挂,内陈棉储备消耗困难。由于国内外棉价差拉大,在下游产成品价格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国内纺织企业为了压缩生产成本,热衷于使用进口棉,导致国内陈棉储备消耗困难、新棉采购过于冷清。 规范棉花收购市场,扶持棉纺织企业发展。目前棉花收购主要依靠行走在乡村的棉花经纪人。据调查,棉花经纪人下乡收棉,干湿度和棉花等级全凭主观判断,而且存在短斤少两现象。针对纺织企业资金不足、生产成本增加等情况,建议国家制定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 对使用国产棉的企业,对照国际棉价给予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增强纺织品国际竞争力,促进棉花市场的平稳运行,带动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加大棉花生产投入,提高棉花比较效益。棉农对国家棉花收储政策非常认可,但对收购价格偏低、低等级棉积压现象感到无奈。尤其是棉花种植机械化作业率低,人工需求量大,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与种植粮食相比,种棉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而提高棉花收储价格又会削弱棉纺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价格调整的因素复杂,因此,应该适时增加种棉补贴,加大植棉扶持力度,稳定棉花生产。 适当放宽棉花收储条件扩大收储覆盖面。国家棉花收储预案规定,收储对象仅限于400型企业,品级范围设定在427级以上,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建议国家和相关部门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增加交储企业,降低品级要求,扩大收储覆盖面。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