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科技>正文
机器在18秒内能裁剪好一条牛仔裤,3分钟可完成洗水效果……爱斯达服饰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智能激光雕刻裁剪一体机,生产效率得到大大提升,成本获得大大的降低。
“未来,更多企业需要用到我们的智能裁缝技术。”在爱斯达创始人樊友斌看来,智能制造是传统服装行业未来转型的必然之路,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爱登堡(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启明认为,在用工荒、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智能制造的变革是传统制造业走出当下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够助力企业提高利润率,增加核心竞争能力。
“中国制造2025”提出用3个10年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具体到纺织服装行业,同样也面临着由“大”向“大而强”的转型,但这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只有勇于尝试与创新,走智能制造的路线,才能在夹缝中求生。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认为,纺织服装业具有先期迈进世界纺织强国阵营的基础和优势。然而智能制造则是传统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迈向纺织强国阵营的必然之路。
从现有路径来看,纺织服装业推进智能制造,势必将从产品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同时还要积极培育新型生产方式,结合汽车、机床、通信设备、纺织等行业特点,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不断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智能制造引领纺织服装产业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认为,智能制造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智慧制造,不仅是立足个性需求的快速反应、个性化定制、准交快交系统,而且还是立足于以互联网技术嵌入产业的系统集成。
“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首先应该从发展智能化装备入手,研发基于信息化架构下的智能化与数字化高端纺织装备设计技术平台,开展纺织装备的人因工程工业设计,实现各工序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控制。”俞建勇表示,各种纺织品及设备在线自动检测和设计的数字化以及生产营销管理产业链实现全过程数字化智能管理,进而促使我国纺织产业实现智能制造。
“C2M平台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思维,包括前台的市场拓展系统、后台保障系统及中间的大客户系统,这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链。说到底,我们干的就是整合资源的事儿,整合全球的研发、供应链、大牌设计师等资源。”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博士钟康、青岛红领集团董事长表示,在过去10年,青岛红领集团积累了超过200万名顾客个性化定制的版型数据,包括版型、款式、工艺和设计数据。依托于庞大的数据模型,红领如今俨然一个“数据工厂”。智能制造工厂将成为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制造企业直接供给的主流通道。
智能生产是大趋势,而且引领着纺织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青岛红领集团就是最好的例子。其通过导入信息化管理体系,抓住个性化、小批量、定制化的消费趋势,把个性化定制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相融合,以客户为导向,以大数据为工具,推行“c2m”模式,直接将产品卖给消费者,借助资源整合和信息化流程再造,打造快速供应体系,把每个员工变成能应变的“机器人”,根据不同的标准指令操作,使原本全手工制作、动辄价格数万元人民币的定制西服的价格降低到了几千元。
智能技术能够保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人员、工位的优化配置,并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做出实时调整,使得企业生产效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得到长足发展。
人机有效配合释放智能化设备最大效能
智能生产,是传统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但是随着企业机械设备不断智能化升级,企业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即对高级技术人才、设备维修维护人员的需求度不断增加。专家表示,只有人机有效配合,才能释放智能化设备最大的效能。
在龙峰纺织副总经理施晓辉看来,企业设备升级了,一线人才也要跟着升级,只有实现人的自动化与机器的自动化有效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益管理,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
哈尔滨工业大学晋江工业技术中心主任李华焘则表示,自动化机台操作人员素质要求肯定要比普通工人高。因为自动化机台一般都具有智能性而实现半自动或全自动控制,其数字化、网络化、模块化程度高,所以对操作人员素质要求会相对高很多。“如果人工对设备操作不专业,智能设备便无法发挥其运行的理想效果。”
工业4.0的时代已经到来,信息与物理系统将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对于服装传统行业而言,企业需要有革新的决心和魄力,其中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无论是自动化机械的操作还是新型智能技术路径的研发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
对于智能制造的优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总结为:一是个性化定制,能够使规模经济和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有效结合;二是可以通过系统优化来提高行业的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三是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会越发明显;四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那么如何才能使得智能制造的优势得到最大效能的释放?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人机有效配合是重中之重。 智能制造引领纺织服装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