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面料的大演变
色彩因染料与染色工艺日益多彩 纺织原意是纺纱与织布的总称,但是随着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纺织也包括了无纺布技术、三维编织技术、静电纳米成网技术等。 中国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后者为主要使用的染料。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但不易脱落。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很早以前就掌握了丝绸的染色技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植物染料的提取和染色技术。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近现代染整方法不断发展,染料应用层出不穷,从应用天然染料到使用人造合成染料,都使服装产品不断地更新换代。在20世纪,新的化学纤维相继问世,配套染料和化学品、染色机械、染色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如二醋酯纤维问世之后,出现了醋酯染料(早期的分散染料)和新的染色工艺,以及载体染色和高温高压法染色。1956年,ICI公司将活性染料用于棉纤维染色,从此活性染料成为纤维素纤维染色最重要的染料。 随着染色技术的发展,染色理论日趋成熟,测色配色技术在染色控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在新型纤维材料包括大豆蛋白、蚕蛹蛋白和牛奶蛋白纤维等的开发愈来愈快,环保、节能、节水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推动着当代染色技术的发展,使纺织品颜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功能因纺织与染整技术不断丰富 从诞生伊始,服装就具有了遮风挡雨、保温避寒、遮丑饰美、防虫护体的作用,也从此拉开了人类服装功能性发展的序幕。 服装面料功能化的发展甚至领先于面料的整体发展。各种整理技术的发展,分别赋予了纺织品防蛀、防缩、防污和阻燃等性能,从而为服装增添了许多新功能,保暖服装面料、抗菌防臭服装面料、防静电防辐射服装面料等一系列新面料的出现,也令服装的功能性越来越丰富。 纺织面料的功能性是随着纺织、染整技术不间断发展和提升的。如高科技化面料的保暖性的研究是为了满足人们希望同时拥有好体型和温暖的愿望,初始阶段是增大面料的厚度,通过提高纺织技术来达到保暖的效果,但同时发现面料厚度的增加会导致面料的透气性变差,体型变得难看,于是在面料中加入一种特殊的薄膜,薄膜每平方寸有约90亿个不规则排列的小孔,空气中的水分子比这些小孔大,因而外界的水分子不能进入,而人的汗气分子比薄膜的孔要小很多,汗气就能排出了,这样既达到了面料的保暖功能也使人穿着更加轻松。 功能性纤维的开发也不断为人们制作和消费舒适的服装增加新的选择—— 空气中的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负离子远红外纤维,是在熔融纺丝中加入一种运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具有特殊分子的内部结构,具有永久自发电极的金属氧化物粉体材料,能使水分子发生电解作用,生成负离子。负离子远红外产品,在穿用过程中与身体的水分子及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子发生微弱的电解作用,产生负离子,调节人体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并与空气中带正电核的有害混合物中和,形成身居闹市、一尘不染、享受森林的洁净。负离子远红外织物具有舒筋活血、抗菌抑菌、防病治病的功效,是集保健性、功能性、装饰性和使用性于一体的新型功能纤维。 调温纤维,是在纤维中混入炭化锆陶瓷材料,把太阳能迅速转化热能,使织物升温3℃~5℃、服装温度升高2℃~8℃。在纤维中混入腊类微胶囊相变材料,由于相变材料结晶和熔融形成可逆的贮热和释热的功能,在热循环中产生吸热,使衣服温度降低,在冷循环中产生放热,使衣服温度升高,从而使人体感觉温热。这不仅能使人体感觉舒适,而且可以节约能源。 原料因新型纤维的开发拓宽应用 兽毛皮和树叶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开始用麻织布;公元前3000年,印度开始使用棉花,进入纺织服装面料发展的重要阶段。 而纺织品从手工生产到机械生产,使得面料发展进入了迅猛时期——上世纪40年代,服装辅料开始采用赛璐珞溶剂刮涂在织物表面做硬衬领;上世纪60年代,开发了纯棉和涤棉树脂衬布,使衬领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弹性以及耐洗涤性;上世纪70年代以后,粘合衬布的发展又取代了毛麻衬和树脂衬取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现代纺织面料赋予了产品更多的功能性与天然、环保的属性:玉米纤维具备环境友好,可降解的特点;大豆纤维具备保健性、更高的舒适性;竹炭纤维有优异的抗菌性;杜邦的coolmax纤维具有吸湿排汗的特点;另外,经纳米技术处理的面料具有防水、防油、防污、透气、不易变色、无毒性、环保、经久耐用的功能。 以三聚氰胺纤维、甲壳素纤维、蚕蛹纤维等为代表的新型纺织材料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纺织材料的应用—— 三聚氰胺纤维又称蜜胺纤维,是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原料经纺丝制成的纤维,具有耐高温、阻燃、高热不熔融等突出的特点,是高温环境工作的劳保服装、家居纺织品等的最佳选择。三聚氰胺纤维通常用作石油钻井平台作业服、高温炉前工作服、焊工围裙和手套、消防服等各种高温防护服和飞机椅套、热气滤材、离合器衬层等防火抗燃制品,它具有的各种优异性能也使其进入了传统的材料工业领域,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等高技术领域。 蚕蛹蛋白纤维是近年来新研发出来的一种纺织服装用人造蛋白质纤维。蚕蛹蛋白纤维是综合利用高分子技术、化纤纺丝技术、生物工程等技术,将蚕蛹蛋白与天然纤维素共混后,蛋白质富集在纤维的表面制成的新型生物质纤维。目前,在我国制造的蚕蛹蛋白纤维一般都采用桑蚕蛹作为原料,制成的蚕蛹蛋白纤维具有透气性好、吸湿性好、悬垂性好以及手感舒适等真丝织物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真丝织物存在的色牢度差、易缩水、易起皱、易泛黄、遇强碱易脆损等缺点,因此具备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甲壳素广泛存在于甲壳纲动物虾和蟹的甲壳、昆虫的甲壳中,在去除蛋白质和矿物质后,通过处理便可制成甲壳素纤维。甲壳素纤维具有手感柔软、对皮肤无刺激、高保温、保湿等功能,具备优异的生物医学功能,它对人体无毒无刺激,可被人体内的溶菌酶分解而吸收,与人体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抗菌、消炎、止血、镇痛、促进伤口愈合等功能。基于其独特的性能,甲壳素纤维主要应用于各种婴儿服装、医用纺织品等领域。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