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紧密纺重在现场管理
作为高端纺纱技术,紧密纺技术经历了多年徘徊。从2000年到2008年,8年时间国内生产规模仅有90多万锭。而到2010年底,紧密纺就迅速增长到400多万锭,每年增加100多万锭,增长速度出乎预料。 曾经,一些知名企业认为这项技术属于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项目,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上的相对差距较大,很难接受这项技术。但为何紧密纺技术在近两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甚至趋于普及?紧密纺技术的普及是一件大好事,但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无序发展带来后遗症,这一问题应当引起行业的重视。 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对市场的多方了解,笔者对近阶段紧密纺技术在我国推广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想法,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环锭纺锭数已经达到1.3亿左右,但其中真正具备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企业并不多。我国最早上马紧密纺技术的无锡一棉就特别强调没有精细化管理、没有技术管理创新做不好紧密纺纱。 紧密纺投入需要精打细算 一些企业在设备投资时非常大方,但到开车生产要更换零部件时很少有对零部件采购的技术标准。对紧密纺的投入,纺纱企业不能以眼前利益为主,应该精打细算、科学评判。 一些企业决策者对紧密纺纺纱管理成本明显高于环锭纱没有足够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大家知道,无论是整机购入还是老机改造,我国紧密纺现有的技术水准和器材配置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俗话讲,高投入才有高回报,高投入不仅仅要在购置设备时考虑,而且要根据产品质量要求在该投入的时候投入。我国的现状是,很多企业投资认为回报大的项目时非常大方,动辄几千万上亿元,但到开车生产要更换零部件时,很少有对零部件采购的技术标准,通常是认为越便宜越好。所谓货比三家,不再是以质取胜,而是以价定夺,算账也以眼前利益为主。 以紧密纺常用的器材钢领、钢丝圈、皮辊、皮圈为例。为保证毛羽CV%值的稳定,国产普通钢领的使用寿命一般为6~8个月,按2.2元一只计算,每月承担的费用为0.22~0.27元;国产精品钢领价格为8~10元,可用2.5~3年,每月承担的费用为0.26~0.27元;如使用价格为25元左右一只的国外钢领,可用8~10年的话,每月承担的费用为0.20~0.26元(无锡一棉最早使用进口钢领,上车时间最长达9年)。国产皮辊的售价以5元一档,紧密纺平均1.5~2个月复磨一次,寿命一年左右;一些皮辊的售价以6元一档,寿命延长到一年半;进口皮辊如果以10元一档,可以3~4个月磨一次,寿命至少两年。这样,总体费用并未增加,但明显延长了更换周期。很多企业可能只听到价格就条件反射式的抵制,而不去仔细了解情况,算算帐。 对日常管理及质量长期稳定十分重要,不仅减少人力、物料、能耗,更深远意义在于产品的市场信誉提高,建立了品牌,进而抢夺及占领高端市场,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具有深远的意义。 呼唤新型紧密纺装置出现 紧密纺技术是否一定要通过负压或紧密器来实现?能否采用磁性物质、磁场的方式;能否反其道行之,用正压来集聚?我国纺机企业能否开发出更适合纺纱企业实际的紧密纺装置? 一款好设备无须过多宣传,只要经过生产实践检验便可知晓。细纱机是多锭设备,有数万个零部件,只要出现少量问题就造成整台车开不顺。一些紧密纺改造还会增加保全工和操作工工作量。 但技术发展永无止境,开发用人少、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的紧密纺装置及其配套器材十分必要。针对紧密纺不足之处,国内纺纱行业的不少有识之士正在开拓新思路,采用新技术手段,发明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紧密纺装置。 其实,紧密纺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纤维集束消除加捻三角区,或在牵伸区与加捻点之间增加控制装置,实现纤维束横向收缩的目的。那么,是否一定要通过负压或紧密器来实现?可否采用磁性物质、磁场方式;可否反其道行之,用正压来集聚?这样就不会将空气中的短绒、粉尘吸到纱线和相关部件中,对空调也没有特别要求,更适合我国纺纱企业的实际。据了解,近年来紧密纺出现了一些不同于现有装置的创新,期盼能在环锭纺细纱机上出现有中国特色的新技术。 老机改造要注意原有配置 紧密纺改造必须考虑整体系统的最终效果,发挥其最大作用。目前,多数国内企业重点考虑毛羽和强力指标,忽视紧密纺纱线的其他指标。 大家知道,紧密纺是近十年才出现的一项新技术,主要满足较为高档纱线的需求。由于整机价格昂贵,德国诸森公司根据中国国情率先无锡一棉的国产细纱机上进行改造并获得成功,做出能满足意大利客商顶级纱质量要求。在紧密纺装置安装之前,诸森公司按他们的标准对原细纱机上几乎所有的牵伸、卷绕部件进行了同步更换与改造,如青泽罗拉、诸森板簧摇架、进口网格圈、哈巴斯锭带以及进口钢领、钢丝圈等。当然,近几年也开始采用国产同类产品中的精品替代。 很显然,紧密纺改造必须考虑整体系统的最终效果,发挥其最大作用。从目前的改造效果来看,多数国内企业似乎重点考虑毛羽和强力指标,紧密纺纱线的其他指标(尤其是CVb指标)甚至不如同支数环锭纺纱线,原因很简单,纺纱企业希望降低成本,纺机企业重点在销售改造装置,最后可能出现细纱机原来的配置明明需要淘汰而被保留的现象。 用户须完善技术措施配套 纺机企业应该与用户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充分的互动,讲清利害关系,避免用户企业用不好紧密纺造成损失。 经过纺机企业近几年的努力,紧密纺改造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纺机企业不仅推销紧密纺技术装置,更要让用户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保全维修达到最佳效果,决不是简单的派人指导安装。紧密纺采用负压集聚方式纺纱。电子系统保证先集聚,再输出、卷绕。如果是几万锭车间的改造,还要考虑电缆的规格和承受能力,包括电流开关、交流接触器等,否则会出现停车现象。 开好紧密纺的先决条件还在于空调的换气次数。紧密纺改造后,每万锭风量增加7万~8万立方米/小时,几万锭就是几十万立方米/小时的风量,全部排在车间就会造成环境飞花满天飞、纱疵增加、网格圈堵塞、断头明显增加。很多企业老板只图快上,抢时间、争效益,不愿增加空调改造的费用,甚至为了节电,本应开高速的空调却要求开低速,现场开车效果无法正常。 因此,纺机企业必须与用户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充分的互动,讲清利害关系,否则用户企业用不好紧密纺仍然怪罪于纺机企业。 人才是技术改造成效保障 目前,纺机企业处于相对的技术前沿,应该多培养一些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及时准确分析、判断改造中出现问题,减少不必要损失。 紧密纺是环锭纺升级换代的新技术。目前,国内细纱机型号多、结构布局不尽相同,就连摇架加压方式就有三种(弹簧、板簧、气压)形式,更不要说每种方式都有系列产品。所以紧密纺改造应该一厂一方案,要考虑改造后对整体布局的影响,对操作、设备维修、纺纱质量等的影响, 事实上,纺机企业紧密纺装置再好,如果没有工程技术人员精心设计,没有对用户进行全面技术指导,或者用户改造后的管理跟不上,设备维修技术人员素质差、技术水准低,最终效果可能大打折扣。例如某纺纱企业第一分厂上马紧密纺时虽然不太顺利,由于分厂负责人本身是细纱机业务尖子,通过一年的摸索,紧密纺装置的使用效果较好。然而,第二分厂换了一种机型,加上细纱机平时的设备保养跟不上,保全工素质相对差些,改造后车速上不去、断头率太高,甚至有些品种无法生产,分厂反应强烈。 经过分析发现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紧密纺排出总风量大于空调排出风量,造成风量倒灌,干扰紧密纺凝聚负压,形成大量断头;二是摇架加压定位尺寸过大,使前档双胶辊加压不足而出现硬头,增加断头。这至少可以反映一个现象,就是一些纺机企业委派的安装人员技术单一,不具备掌握综合、全面、系统的紧密纺技术,加上用户技术力量薄弱,必然达不到最佳效果。不过,目前的国情是纺纱企业技术人员的水平满足不了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设备新技术的要求。所以,纺机企业处于相对的技术前沿,应该多培养一些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及时准确分析、判断改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减少不必要损失。 总之,紧密纺是一项系统工程。宏观上,国家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政策扶持、主攻紧密纺技术及器材上的薄弱环节,在高标准、高性能、可靠稳定性上下功夫,落到实处。改造上,纺机企业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根据设纺纱备的使用状况和使用年限,对哪些不用改造、哪些部件必须更换等问题作出科学评判。最终达到紧密纺技术良性发展的结果。 (苏州纺织工程学会 缪定蜀)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