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污泥处理:成熟技术为啥“不灵”
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 陈同斌 厌氧消化是国外比较普遍采用的技术路线之一,在中国也一度作为主流技术,但在目前国内几十套污泥消化装置中,正常运行的不到1/10。污泥中有机质含量低,进行厌氧消化的条件不太好,沼气产率较低,生产沼气较为困难。 最初的好氧处理工程在国内外也都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国内的城市,动辄几百万、上千万人口,污泥产生量巨大,且城市范围、运距大,可用土地相对较少。好氧技术要在国内应用,必须考虑到占地、发酵时间、臭气控制等多种因素,其技术的集约化、工业化和智能化程度必须提高。 而以前原样照搬在国内的污泥好氧处理项目,普遍存在恶臭污染问题突出、占地面积大、工艺落后、运行不稳定等缺点。 厌氧装置在国内“水土不服” 北京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邵凯 国内最早一批大型污泥厌氧处理装置,应用了国外技术,很多核心装备都采用直接进口。而之所以有运行不良的问题,原因不仅仅在于泥质的差别。 厌氧装置在国内的“水土不服”,其最根本的问题是运行管理水平没有跟上。同时,对污泥设施运行效果、考核的缺位,也导致了即使出现问题也没有动力去改善、去解决。 很多厌氧处理设施建成后,调试、运行的团队还是污水厂的“原班人马”,照搬污水处理管理的那一套,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污泥处理设施必须要有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 厌氧处理技术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管理上的难题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张辰 上海白龙港污泥厌氧处理设施当时引进了德国的技术和设备,使用了亚行贷款,特意明确了有一年的指导运行期,期间就发现了很多问题。后来的不少厌氧消化示范工程也都不同程度遇到了困难。 厌氧处理技术要得到广泛应用,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管理上的难题,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水平和效益。技术可以消化吸收,设备可以逐步国产化,都不是什么跨不过去的槛儿,管理的提升是当务之急。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