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附加值成倍增长
自“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启动以来,“超仿棉”的研发进程逐步加快。东华大学在这方面成果显著。记者就此采访了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华平。 记者:2011年8月,由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的国家科技支撑技术项目——“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启动,东华大学也是项目承担单位之一,请您介绍一下项目的最新进展。 王华平:本项目正式启动后,东华大学利用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势,结合多年来在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研究成果与经验,推动“超仿棉”聚酯纤维的开发,从共聚、共混、混纤以及表面处理四个方面对纤维的光泽、手感,以及热湿舒适性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影响纤维光泽、手感,以及热湿舒适性的原理及因素。通过聚合实验优化了三单、四单、五单以及无机粒子的添加量及添加工艺,最终确定了三组亲水聚酯纤维改性配方,并在天津石化、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进行了短纤、长丝的产业化实验,成功开发出了聚酯短纤和长丝,产品回潮率达到1.2%,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后道应用要求。同时还与母粒制备等企业建立合作平台,开发了高亲水母粒以及纤维亲水表面整理剂。 其次,东华大学还通过对所加亲水官能团与聚酯亲水性能及表面接触角的关系、聚酯表面接触角与纤维回潮率的关系,以及棉纤维和仿棉纤维及制品亲水、保暖机理、动态热湿舒适性能机理等研究,提出了亲水聚酯切片、亲水聚酯纤维的标准。 记者:据了解,与以前单一差别化技术或单一功能性产品的开发相比,“超仿棉”产品的研发更加重视多种差别化、功能性技术的整合发挥,强调聚合、纺丝、织造、染整技术的相互融合,两者有哪些不同? 王华平:目前提出的“超仿棉”与以前单一差别化技术与或单一功能产品的开发明显不同,“超仿棉”技术与产品的研发,融合了从聚合、共混、纺丝、表面处理,到纺纱/织造、染整等多个差别化功能化技术。例如,东华大学与金辉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超仿棉产品“蕊棉”,首先利用共聚改性技术,添加三单、四单、五单及无机粒子,对纤维的染色性能、柔软性、亲水性进行调控,接着利用异形喷丝板进行纺丝,并进行混纤,利用FDY与POY不同的收缩特性,调控纤维的蓬松感,使织物的风格更加接近棉纤维。在后道加工过程中经纱上浆、组织结构设计与织造工艺都要根据“蕊棉”的性能特点进行设计,在不同纺织机型上通过不同的织造工艺和染整条件,成品面料会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和手感。 记者:“超仿棉”产品是否已具备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 王华平:“超仿棉”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产品,而是聚酯一个功能化差别化方向;“超仿棉”也不是简单的取代棉,而是结合市场发展的新型产品。“超仿棉”主体是聚酯,聚酯含量大于85%,是差别化功能化的涤纶纤维,包括长丝仿棉与短纤仿棉,它既有棉花优异的柔软性、保暖性、亲肤性、舒适性等,还具有涤纶良好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色牢度,甚至还利用聚酯分子结构可设计性使其具备棉花没有的抗静电、抗起毛起球、抗菌、阻燃、远红外、抗紫外等功能。利用聚酯加工过程的可调控性,采用原液着色开发仿棉纤维,免除了后道印染过程,既节约了成本,又低碳环保。利用混纤技术等开发的长丝仿棉纤维省略了棉花的纺纱工序,使得开发流程变短,降低了成本。本项目在中试过程中开发的亲水聚酯纤维,经核算,平均增加1500元/吨~2000元/吨的成本。 随着仿、超水平的提高,功能性能的强化与多元化,产品的附加价值也得到相应提高,甚至成倍增长。因此超仿棉产品的开发更具价格优势,更有市场竞争力。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