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纺纱梳理技术应用研讨会探讨新技术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外部政策的制约,棉纺织行业遇到的困难相对更大,但广大企业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危机当成机遇,踏踏实实抓好技术创新,以求在形势好转时占得先机。6月11~12日,“金轮杯”2009年全国纺纱梳理技术应用研讨会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主办,中棉行协纺纱器材专业技术应用委员会承办,金轮科创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棉纺企业、院校、器材生产企业的5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改造现有装备是调整重点 受大环境影响,我国棉纺织行业形势从出口、消费、投资三方面看并没有好转的迹象。再加上棉花原料政策和市场波动的影响,棉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在向与会代表介绍行业形势的同时,也在向企业传递一个积极的信号,“目前产业正处于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也是一个机遇,金融危机早晚会过去,没有现在的调整就没有未来的机会。”他认为,调整的重点就是坚持科技领先,转变发展思路,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造现有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调整升级的必然选择。 “有钱多搞点高技术,搞点新产品,在完善产业链上下功夫。”他告诫企业,单纯扩大产能规模是没有前途的,应该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注重节能降耗,以产品创新、设备器材改造为重点,研究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基于国内棉花供应不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现状,徐文英倡导企业按照《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以纺织原料创新入手,加大开发多种纤维混纺、交织产品。他强调,虽然受原料价格上涨和销售价格下跌的双重打击,但仍有企业靠细分市场、靠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避开大路货产品,加大新型纤维开发力度才是广大棉纺织企业走出困境的关键。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毕国典认为,金融危机并没有见底,依靠国际需求好转也不现实,内需的扩大也需要时间,现在宁可把困难想得严重些。企业的发展关键要靠自己,要在经济寒冬里加强“冬练”,为未来经济复苏抢得先机。梳理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梳棉是纺纱系统的关键工序,直接影响着纺纱的质量,而针布又被称为梳棉的“心脏”。作为梳理器材的针布虽小,但作用很大,是梳棉机和高速精梳机的关键部件。随着多种纤维混纺的发展,纺织企业对梳棉设备和器材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产梳棉机和精梳机制造技术日趋成熟,现在已基本替代了进口,其中梳理器材在型号规格方面也很齐全,金属针布优势更加明显,也涌现出南通金轮科创股份公司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 但与会专家也指出,国内目前制造针布的钢材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制造技术还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差异表现在针布齿尖锋利度差、冲断口粗糙、淬火硬度和组织不均匀、材质选用及材质质量不稳定等方面。国产针布不耐磨,使用寿命短。致使国外针布在一些清梳联设备以及高速精梳机上还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中棉行协纺纱器材专业技术应用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叶戬春介绍,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50余篇,论文作者除了来自大专院校的专家外,更多的是来自生产一线的纺织企业,他们从理论、工艺、器材、趋势等方面分析了如何使梳理技术更好地适应新型纤维产品的生产。 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介绍了国内外梳棉技术的发展趋势;来自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纺织企业的代表介绍了新型纤维混纺纱的梳理技术、工艺调整和器件选择等经验;针布生产企业––金轮科创股份公司也向纺织企业介绍了公司最新研发的成果。 专家的演讲让代表们大呼过瘾,答疑现场气氛活跃,代表提问积极踊跃。研讨会形成这样的共识:梳理技术不是简单的去除杂质,而应该从提高成纱质量去认识,应根据不同的原料、产品,合理搭配器材,调整针布参数。而这一切还要以设备为基础,针布生产企业应在提高产品精度和寿命上下功夫。 华茂集团常务副总经理、中棉行协纺纱器材专业技术应用委员会主任倪俊龙评价说,这样的研讨会理论结合实践,得到的信息量很大。有企业代表表示:“平时难得有这么多专家、同行聚会,会上的每点收获,都将使企业前进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