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3月9日,在两会期间的工商联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傅军的“抬腕秀”一举秀出了“38万元手表”的热门词条。这一秀背后也引出了各界对民族品牌发展的深思。这一点,同样也是纺织服装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如何将消费留在国内?
从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如何去库存、调结构,实现有效供给,一直都是行业在关注的重点问题,而这也恰恰是纺织服装业需要着力提升的方向。“虽然市场环境低迷,但国人在海外的消费额却呈现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购买海外服装产品。”全国人大代表、华之毅时尚集团总裁张华明说道。国人在海外的强大购买力,也可以从意大利奢侈品集团SalvatoreFerragamo首席执行官MicheleNorsa在米兰时装周期间接受媒体采访中得到印证。MicheleNorsa表示,受中国人春节旅游消费的刺激,SalvatoreFerragamo集团在2月份业绩表现十分优秀。鉴于此,张华明表示,如何将国人的购买力留在国内,通过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引领消费回流,是本土服装品牌未来进行产业提升的关键。除了把消费留在国内,加大中国服装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品牌企业“走出去”,也是行业在“十三五”阶段的重要任务。对此,行业该如何着手推进?
创新驱动“需求侧”
对于刺激内需市场消费,留住国内购买力,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培罗蒙总公司总经理金建华认为,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竞争的关键,首先要加大本土自主品牌的建设。
“品牌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过去20多年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已把我国企业推入到一个品牌竞争的国际大浪潮中,我国也因此成长出如海尔、TCL、联想等一大批民族优秀品牌,但是我国目前几乎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国际名牌。”金建华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提案,强调推进民族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品牌’不但已成为企业在市场上最稳定的营运要素和经营核心,而且已成为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富和构成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建华在今年提交的两会提案中写道。他认为,只有推出中国的国际名牌,才能留住国内消费,进军国际市场。
而打造本土国际名牌的关键还在于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波司登集团总裁高德康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61处提到了创新。“把创新放在5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高德康认为,对于纺织服装业而言,创新就是要努力改善产品与服务供给,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不能再依赖传统的低成本竞争,而是要围绕供给侧改革,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利用互联网思维,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高德康说道。的确,用创新实现绿色发展、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已经不仅仅是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样也是消费需求倒逼行业必须实践的一场“自我革命”。
提升有效供给是关键
“近年来,实体商业表现不振,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没有需求。”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红博商业总经理王丽梅告诉记者,仅仅依靠制造业“做得好”还不够,中国实体商业需要向“卖得好”转型。实现“卖得好”,也是当前供给侧改革对服装业提出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些,红博商业正在从3方面着手改革。“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推进省内经济发展时,一直强调三件事情:如何实现‘种得好、卖得好’,再通过‘卖得好’拉动‘种得好’,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服装行业的改革。”王丽梅说道。为了帮助旗下商户更好地把脉消费需求,王立梅去年5次组织商户赴韩国考察学习。
“韩国的服装生态圈特别值得我们的服装产业学习,从以批发为主的专业市场,到专攻设计师品牌的市场DUTA,再到购物中心,这种商业结构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条,给品牌成长提供了商业支持。”王丽梅告诉《中国纺织报》记者,与中国商户不同,韩国各专业市场的服装商户并非简单的做“服装厂家的搬运工”,加价就卖,而是通过搭配、设计和产品的重新组合,把脉市场需求,推进自我发展。
在参观完韩国的服装市场后,红博商户的触动很大,改变以往“厂家搬运工”的经营模式,推出“n+1”的市场模式创新,已经是哈尔滨红博商业在着手推进的事情。“目前,我们已经推出了100多个商户创新样板,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消费需求。”王丽梅说。
其实,无论是行业的库存过剩,还是销售不振,其症结都在于没有实现有效供给。
对此,一心致力于扭转消费外流的张华明表示,国内的品牌方和零售商们要在经营思路上彻底转变,推进供给侧改革,真正地以顾客为中心,更美更接近顾客,才能引领消费回流。 纺织业供给侧改革:读懂需求侧 引领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