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湖北龙感湖工业园区是湖北向东开放的桥头堡,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鄂赣皖三省交界处,沿长江溯江而上,进入湖北境内第一家开发区就是湖北龙感湖工业园区。构建全产业链、实现集群式发展是湖北龙感湖工业园区多年来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试点试验的成果和结晶,在全区域通过新能源产业成功地将一、二、三产业串在了一起,基本实现了区域“大循环”;通过纺织业全产业链的构建,基本实现了产业的“中循环”;通过农产品加工深度的不断拓展,基本实现了企业的“小循环”。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以纺织集群为支撑、新能源为亮点、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为补充的产业格局。本次调研我们重点围绕湖北龙感湖工业园区推进纺织集群发展展开。
一、四步递进,培育特色产业
龙感湖纺织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近50年风风雨雨,龙感湖人矢志不移、咬定青山不放松,将纺织业这株幼苗精心培育成今天枝繁叶茂的大树。回顾5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棉纺起步。按照“立足现有资源,不卖原料、不卖初级产品,深加工,再增值”的发展思路,1976年龙感湖就开始了自己“纺棉纱,织棉布”。当年从九江市园棉一厂购回800纱锭二手纺织设备,建起龙感湖棉纺织厂(后改为第一棉纱厂)。后逐年扩规,至1987年成立第二棉纺厂。1988年11月,二厂合并成立龙感湖纺织工业集公司。1994年成立龙感湖雪龙纺织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模增加到3万锭,1996年扩大到5万锭。2002年雪龙集团改制,武汉卓尔买断其全部资产,2003年1月成立湖北卓尔雪龙集团纺织有限公司。这一阶段历时十多年,雪龙集团曾一度在全省及至全国棉纺行业小有名气。从客观上讲,雪龙集团培养了一大批纺织业的经营管理、市场销售人才,培养了一大批操作能手和熟练工人。这是龙感湖纺织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特纺转型。这一阶段起始于2005年。随着2005年湖北力达纺织有限公司、2006年黄冈霞客环保色纺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在龙感湖落户,我们纺织产业内部棉纺独大的格局被打破,色纺、化纤纺、混纺等纷纷兴起。特纺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纺织业原材料(棉花)单一、市场价格波动大、成本难以控制的局限,另一方面,多元化产品更适应市场需求。从整体上观察,这或许是龙感湖纺织产业历经多次全行业性低潮而久盛不衰的奥秘之一。
稳纺扩织。从2013年开始,龙感湖着手对纺织产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措施之一就是“稳纺扩织”。稳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引进和新上纺织类企业,设置更高的进入门槛,明确各项详细指标,努力实现“产前升级”。刚投产的双迅公司就是按新标准引进和建设的。二是对原有纺织企业实行约束性技改,奖罚并举,强制性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实现“产中升级”。卓尔、力达等企业纷纷投入巨额资产进行技改,更新设备。扩织,就是大力发展织布产业,建设湖北面料生产基地。近三年,已引进丰帛、非凡、济丰、泽鸿、同发、润盛祥等多家织布企业。
补环成链。这一阶段已开始,并将延伸到“十三五”时期。近两年,龙感湖按照全产业链要求,构建纺织产业链条,加大了缺失环节的建设力度。建成湖北力兴棉花物流交易中心,集棉花(棉纱)收储(含中储棉代储)、期货交割、皮棉及面纱质押、交易等多功能于一身。升级改造裕龙印染小区,新增8条染整生产线,年染整能力达到1.6亿米。引进山森、雅米加等2家服装企业。
二、五措并举,强推集群发展
通过多年发展,龙感湖纺织产业不仅特色鲜明,而且现显出产业集群的轮廓。2013年底我们被认定为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近两年,龙感湖因势利导,连出“五招”,强力推进纺织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集人”促集群发展。这里所说的“人”是指企业主、企业家,他们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第一要素。2014年4月1日,我区正式成立了“龙感湖纺织行业协会”,首批入会的有30家纺织服装企业,我们利用省市企业家“123”培育计划、开设龙感湖大讲堂、校企合作企业家培训等活动,组织企业家学习交流,引导建设学习型企业领导队伍的形成。通过成立纺织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抱团发展,促进集群内企业互联互通,建设地区产业集群品牌,提高集群影响力,更有利于公共平台的搭建。同期,协会建立了“龙感湖纺织网”,养在“深闺”的龙感湖纺织,一夜之间为世人所知。
二是“集智”促集群发展。集群发展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对科技和人才有更高的要求。为了给集群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们与武汉纺织大学联合建立起产学研基地。2014年12月15日,双方正式签订校地合作战略协议。此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区纺织产业开始由传统向高端和现代化发展。随后各纺织企业与武纺大就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进行充分洽谈、对接,达成合作意向。以校企合作、项目支持引导企业,推进企业自身包括装备的改造更新,采用先进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创新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提升产业水平,提升价值链,提升劳动生产率。2015年4月初,武汉纺织大学选择我区双迅、非凡、丰帛、力达等12家企业为该校“产学研基地”、“专家工作站”、“大学生实习实训”、“研究生培训基地”,并授牌。校企高层次战略合作全面启动。
三是“集合”促集群发展。“合”就是合作。为了推动集群快速发展,我们盯住中国轻纺工业最发达的广东佛山、江苏吴江等地区,谋求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在招商引资策略上作出重大调整,变招单个企业为引产业集群,实行产业链招商,推进区(工业园区)中园建设,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基本建成了龙感湖•佛山织造园和龙感湖•吴江织布园,两园已入驻企业18家。这种大引进、大合作的方式,大大加快了集群发展的速度,同时又加快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速度,一举多得。
四是“集资”促集群发展。这里所说的“集资”是指千方百计破解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难题。我们首创了大别山产业发展基金放大融资模式。2014年以来,我们将大别山产业基金和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共计5000万元分别投放到5家银行,其中4家通过开展不同程度的放大业务,共向33家企业发放贷款。曾任过市水产局局长现任龙感湖区委书记的黄智敏多次强调,培育产业集群就像养鱼一样,一塘好水才能养好一塘鱼。没有金融活水,我们纺织产业这塘鱼就无法长大,更无法成群。这两年,为企业找钱成为书记的一项主要职责,难能可贵的是,他乐此不疲,只为心中那个纺织之城梦。
五是“集力”促集群发展。这里所说的“力”是落实、督办、问责三个力度的统一,说到底就是“三严三实”的落脚点。重落实。将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任务细分明确到具体企业和项目上,再逐一确定责任领导、服务部门、项目秘书,并向每个企业选派第一书记或党建指导员。严格实行包保责任制。强督办。管理区设立督查室,工业园区设立协调办,经信局指定集群建设督办专员,加上区纪委、监察局和管理区责任领导,构建全方位督办网络和督办机制。真问责。集群建设情况和督办情况一月一通报,通报内容强调真实性和问题导向;党委扩大会议上“一月一说”,区委区管委责任领导每月底均要说明自己分工负责的企业的项目建设情况,“一月一说”实际上是“一月一晒”,对不作为、不负责者,实行问责。
三、五“心”同建,打造纺织之城
把龙感湖打造成为纺织之城是我们“十三五”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在不断壮大现有产业集群的同时,着力推进研发设计中心、生产中心、商贸中心、仓储物流中心、服务一体化平台5大中心建设。
建设研发设计中心。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并引导企业与中国纺织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纺织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纺织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的研发设计人才。
建设生产中心。纺织服装产业生产中心包括原材料采购、纺纱工业、织布工业、印染工业、家用纺织品制造、产业用纺织品制造、服装制造。以双迅、雪龙、力达等纺纱项目为支撑,带动中小纺纱企业发展。引入国内外先进织布生产设备,加快织布生产设备技术的研发进程,提高织布质量和效率;积极引进浙江龙盛、传化股份、德美化工等国内印染龙头企业,培育专业中小印染企业。
建设商贸中心。建立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服装批发市场,为企业提供一个实体的商贸平台;充分发挥产业服装产业园集聚的优势,筹办“纺织品商贸博览会”,成立产品博览展示中心,吸引本园区或者其他地区纺织服装产品的博览展示,为园区纺织服装企业打造一个沟通交流、发展商贸的展会平台。
建设仓储物流中心。充分利用纺织服装产业园的区位交通优势,利用沪蓉、福银高速和京九铁路,建立纺织服装产业仓储物流中心;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者成立仓储物流部门,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包装、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全面贯穿纺织服装产链。
建设服务一体化平台。根据纺织服装产业自身的特色设立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业集群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纺织技术服务平台、人才推介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企业咨询服务平台、网页及热线电话,组建企业咨询队伍,及时提供科技、经济、人才、政策、法律、市场管理方面的综合服务;建立国内外合作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
到2020年建成纺织之城——建成研发设计中心、生产中心、商贸中心、仓储物流中心、服务一体化平台等5大中心,年纺织产业综合产值和贸易额达到1000亿元。 推进集群发展 打造纺织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