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生产、出口、投资、内销、利润等各项指标增速均较前几年放缓。伴随着国内棉花运营局面复杂、内需市场增速放缓、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国际竞争加剧等困难,纺织行业亟待加快转型升级。
引导纺织产业转移向特色园区集中,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一大重要内容。记者从1月8日在成都举行的2015年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上了解到,四川彭州工业开发区、安徽宿州循环经济示范园等园区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迅猛,表现突出,代表了“十二五”期间纺织产业转移发展的方向,积累了诸多经验。
“市场导向”引领特色园区发展
尽管相对我国各工业系统,纺织行业运行在平均水平以上,但这一传统支柱行业面临“成长的烦恼”却是不争事实。因此,纺织业产业转移,更需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近年来,一些园区坚持市场导向,打出了自己的特色。
四川彭州工业开发区在成都市政府等有关部门支持下,联手中国服装协会,连续两年承办成都时装节,并引进广东等地知名设计师打造“成都设计师谷”,把产业链成功延伸到设计时尚品牌前端。
广安西部牛仔纺织服装商贸科技产业园则是全国唯一一家以“牛仔服装”为主题的专业化产业园。产业园引入了广东第四代产业园发展模式,承接“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广州新塘牛仔服装企业的梯度转移。目前,这个“西部牛仔城”已汇集了32户以牛仔生产产业链为主的企业,建成“宜居宜业”的牛仔新城。
加强要素保障促企业成长
随着“新常态”下全行业的下行态势,纺织产业转移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梯度转移”,许多企业还要考虑劳动力、成本、产业配套成熟度等“软环境”。荣获“2015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年度十大产业园区”的安徽宿州循环经济示范园,通过千方百计围绕降低企业人力、物流、配套等成本,来承接产业转移。
——专项政策扶持。宿州市、埇桥区两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纺织服装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术升级改造、创树名牌等予以资金补助。另外,还从土地指标、融资、人才引进、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
——强化用工保障。依托全区190万人口,帮助企业招工,并依托产业基地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培训,最后根据企业不同群体的居住需要,在城区规划建设公租房、高级人才房及保障性住房等,解决员工后顾之忧。
——产业配套。积极引进了广东临安物流、广东凯达物流、南翔集团等现代物流企业,协调开通相对应的物流专线。同时,加快产业城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为纺织服装上下游产业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
安徽省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管委会主任祝永宏告诉记者,2015年1-10月,园区纺织服装产业规上企业发展到36家,实现产值27.66亿元,同比增长75.11%。这个增速大大高于全国园区普遍水平。
“产城相融”与地方经济发展共振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把纺织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战略之一,这就给予了纺织产业在当地集聚发展的可能性。中纺联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峻认为,承接产业转移与当地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走产城一体化的道路,将是我国纺织产业转移的趋势之一。
记者从中纺联了解到,从各地纺织产业园区来看,园区建设均有较大幅度进展,政策支持力度大、投入力度大,是当前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特征。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成为园区发展的驱动力。
安徽望江县纺织经济占到县域经济50%以上。“十二五”期间,国内著名针织企业申州集团在当地投资建设园区,望江县多元化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十三五”期间,望江县将实行“纺织升级”战略,由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牵头,东华大学参与为其制订当地纺织业的“十三五”规划。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表示,纺织行业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纺织产业转移,注重园区化建设、集群化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创新运营模式,总结优秀园区发展经验,实现“十三五”增长目标。纺织业“转移入园”迎挑战 四川等园区表现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