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实施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去年7月7日和今年5月14日自治区两次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工作。在5月14日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指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是自治区党委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具体体现,要把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重视,从发挥新疆优势资源的战略角度和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来认识。
借助政策、资源、电价、供地、区域、通道和援疆等优势,我区纺织服装产业迈进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14年纺织服装固定资产投资达96.15亿元,较上年增长76.1%,创历史新高。新增就业4万余人,实现了“开门红”。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与挑战,值得我们重视,需要积极应对和努力解决。自治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梁勇
一、发挥资源优势,避免同质化、低水平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现阶段,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主要以棉纺织和粘胶纤维产品为主,占整个纺织服装产业比例高达80%以上,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但我区棉纺织企业多以纯棉纱生产为主,混纺纱线较少,产品品种单一,受棉价的影响甚大,且产品附加价值不高,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各地制定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中,多以发展棉纺织或粘胶纤维产品为主,把新增棉纺纱锭数量作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任务,“三城七园”重点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纱锭数量规划已远远超过了10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纱锭目标,在毛纺织、麻纺织、针织品、丝绸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等产业发展上,较少涉及,产业发展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单一的棉纺织和粘胶纤维产业发展不仅不利于优化我区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也不利于下游服装产业的发展,未来还可能因原料价格波动面临整体性风险。2011年至2013年,在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等因素影响下,全疆绝大多数棉纺织企业亏损严重,只有溢达、鲁泰和华孚等全产业链或具有产品特色的国内优强企业在疆投资的企业盈利或持平,这个教训值得吸取和总结。
如今,我区棉纺织产业面对着的不仅是国内企业,还有周边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棉纺织产业的竞争,与印度、巴基斯坦的中低档棉纺织品相比,我区棉纺织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而中高档棉纺织品则面临着市场拓展与容量等问题。
因此,各地要按照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目标,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和特色,谋划和推进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纺织服装园区和产业集群,避免同质化、低水平发展。在新一轮棉纺织产业快速发展中,各地要着力引进内地具有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强企业,以国内纺织500强企业为主。对于设备和技术水平不高、没有规模效应以及缺乏产业经验和信誉的棉纺织项目不予立项和备案,不给予政策支持。
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努力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水平
当今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正从过去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竞争。近些年,中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更加注重发挥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凭借着鲜明的产业定位、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优势、特殊的金融支持以及地方优惠政策,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整体或局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如四川广安纺织服装产业园则体现牛仔服装特色,承接“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广州新塘牛仔服装企业转移,目前已经有32家牛仔企业以及配套企业落户。中西部地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对我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形成了挑战。
我区纺织服装管理和技术人员匮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向西市场通道尚未打通,加上受稳定形势的影响,在承接全产业链转移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一些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缺少对产业的了解和认识,对全产业链型企业、外向型企业和产业集群中小型企业的实际需求缺少分析,采取简单的不加选择、不加区分的招商模式,也使招商效果大打折扣。虽然近两年引进了一批国内优强企业,但全产业链的少、上下游配套产业少,就业容量大的服装、家纺品牌生产企业少,没有形成整体性、系统性与规模化的产业引进。
因此,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支持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措施,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提高承接转移能力。要加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和人才培养力度,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将培训资金和其他扶持资金与就业任务挂钩,特别是重视少数民族管理类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培训力度。要抓住19个省市援疆的有利条件,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委托管理和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要积极推动建立省际间、地区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引导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有序转移。
三、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着力破解服装产业发展瓶颈
近些年,受经济因素及全球需求不振的影响,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不断上涨,服装产业向中西部、东北部和东南亚国家转移速度加快;企业两级化现象严重,优秀品牌企业和供应链管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稳健增长,附加值较低的中小微企业市场萎缩,生存艰难;电子商务改变了市场格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2010—2013年服装网购平均增速达51.2%,2014年服装网购市场规模达7000亿元。
与沿海地区相比,我区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着技术人员缺乏、劳动力综合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相关配套产业和设计、研发、检测、电子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运输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化生产尚未形成。目前,我区服装服饰产能只有5000万件(套)左右,根据规划纲要,到2017年,服装服饰产能将达到1.6亿件(套),据此测算,2015年—2017年我区服装服饰产能规模每年至少要新增3600万件(套),年平均增长率达48.5%,才能实现规划目标,服装产业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下一步,我区要出台更加有利于就业容量大的服装、家纺等终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专项资金分配上,向服装、家纺产业集聚程度高的园区倾斜,向入疆发展的国内外优强服装、家纺品牌企业、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倾斜。积极推动衬布、纽扣等辅料生产企业入疆设厂。在重视引进国内优强服装、家纺品牌企业的同时,还要大力扶持民族服装服饰、穆斯林服装服饰、手工地毯、刺绣等特色企业和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在南疆地区,要鼓励服装服饰、织造、地毯、刺绣等家庭生产、手工作坊及中小微企业在人口集中区域内集群化发展,方便各族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离土不离乡。
四、以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开拓向西市场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是出口,主要市场是欧盟、美国、东盟、中国香港和日本。近些年来,由于欧美市场低迷,企业在积极扩大内需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俄罗斯、中亚、西亚和拉美、非洲等国际市场,内需和出口市场各占半壁江山。
现阶段,我区纺织服装产业的主打产品是棉纱、粘胶纱等非终端产品,主要运往向东部地区,服装产能较低,仅占本地市场需求的10%左右,少量地产服装销售到周边省市和出口到中亚、俄罗斯等国。近两年来,一批服装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但由于技术水平、缺少订单或市场开拓不力等原因,一些企业无法达产,只能依靠当地校服订单或就业培训费用维持生产或部分开工。未来三年,我区每年新增服装加工产能5000万件左右,光靠本地制服订单和企业工装加工生产是难以满足的,必须大力开拓周边省市和中亚、俄罗斯等市场,积极争取向欧盟等市场的出口。
中亚五国面积是新疆的2.4倍,人口是新疆的2.8倍,由于纺织服装产业较为落后,年进口服装达500亿元人民币以上。俄罗斯纺织服装产业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20%,主要依赖进口,中国服装占俄罗斯进口服装的50%以上。目前,从新疆口岸出口的服装产品主要是制服、针织品、毛衣、袜品等低端产品为主,时尚化、品牌化的中高端产品占比甚微,其中90%是内地企业加工生产,地产服装占比不到10%。因此,在积极拓展周边省区市场的同时,面向中亚、西亚和俄罗斯等潜力市场是我区纺织服装产业依托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的必然选择。
因此,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难得机遇,我区要加大中亚、俄罗斯等市场调研力度,找出未来纺织品服装的主攻方向,积极拓展向西市场,扩大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