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从2011年始,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扩大,进口纱大量涌入国内,连续创出新高。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或者自身有棉花资源,或者有进口棉花免税优势,同时劳动力成本和电费都低于国内,在进口他们纱线的同时,也有一些企业纷纷去国外投资建厂,生产的棉纱大多销回中国。进口纱数量的增加衍生了很多商家,不管是否熟悉行业,都前仆后继纷纷加入做进口纱的行列。
如今,虽进口纱总量仍在增长,但下游需求不旺,价格乏力低走,贸易商也只赚吆喝不赚钱,心中叫苦连连。一边是进口纱价格“节节败退”,另一边下游需求没有好转,观望情绪浓厚,部分贸易商港口积货难以消化,后市价格可能会继续走弱。
今昔对比,进口纱出现拐点变化,可以说在所难免。这代表着进口纱经历了前几年众星捧月的非理性增长后,开始理性回调,其背后的残酷竞争和隐藏风险也一一暴露。以管窥豹,分析当下进口棉纱“寒意浓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下游纺企正面临新的形势。全球经济不景气,欧美订单减少,纺企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严峻局面,中低端产品产能下降或向国外转移,部分企业以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应对,因此对以中低端为主的进口纱需求减少。同时,人棉纱、混纺纱对棉的替代性持续,用棉的比例不见增反见少。
2.国内棉价差缩小。2014年开始我国实行棉花目标价格直补政策,国内棉花价格持续下跌,再加上人民币贬值,内外棉价差缩小,新疆棉纱的竞争优势也初步体现,进口纱的竞争加剧。
3.进口纱难以满足多种需求。进口纱相对于国产纱,40S以下的成本优势较明显,所以进口纱普遍集中在16S、21S、32S的中低端纱线,使得单个品种进口量太大,一旦市场需求结构调整,供过于求的局面就会出现。
4.进口纱质量难以保证。企业表示进口纱供货、质量方面不稳定,在进口纱时,有时抽样较好,但最终大货纱质量较差;还有企业反映,采购时卖方表示可漂白,但使用后发现有三丝。在索赔方面,没有标准可依,追责甚是麻烦,最终不了了之。因此,有些企业出于谨慎,会选择质量和售后更有保障的国产纱。
进口纱不会无限制扩大,在总盘子有限下,利润空间变薄恐怕会成“新常态”,竞争法也会优胜劣汰,即能进一步提高我们在棉纱进口方面的话语权,也能改善棉纱进口市场的混乱无序,促进行业合理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