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中旬到7月上旬,郑棉1501合约期价从最高15655元/吨下跌至14310元/吨,累计下跌幅度达8.6%。面对已逼近棉花种植成本线的期棉价格,参与者对当前棉价的分歧越来越大,持仓量也分别从2个月前的16万手扩大至目前的33万手。认为,中长期看,棉价下跌是价格向市场回归的1种体现。在消费暂无明显起色的情况下,短期阶段性供应和需求矛盾或引发反弹,但长期熊途仍未终结。
纺织用棉消费被大量替代
从2010/2011年度棉价大幅上涨开始,国内纺织用棉消费就开始被化纤替代。而持续3年之久的收储托市政策及进口棉配额制度,使国内棉价维持高位、内外市场价差扩大。一部分纺织用棉被进口棉纱替代,一部分纺织订单直接转移向东南亚等国家。
从进口棉纱品种看,低支纱已在国内棉纺占据绝对优势,且进口棉纱产品已从低支纱发展到中高支纱。另外,进口来源地也已从传统的印度、巴基斯坦发展到越南、印尼甚至墨西哥、美国等地。粗略估计,棉纱直接进口对国内棉花消费的替代将近100万吨。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方面,虽1-5月纺织服装出口仍保持小幅增长,但增幅明显回落。另外,主要出口市场美国的棉制品进口情况,2013年美国进口棉制品数量较2010年下降14%,其中从中国进口数量下降18%。中国棉制品数量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下降1.7个百分点至34.6%,份额被越南、孟加拉、土耳其等国家抢夺。由此看来,中国棉质纺织品服装在出口总量及竞争力方面都没有明显改善。
纺织服装消费略有好转
目前,国内外棉花价差已由最高6000元/吨缩小至2000元/吨左右。若按照ICE12月期棉合约价格及基差8美分/磅计算,进口棉价格与郑棉1501合约价格都接近14500元/吨,远期内外棉价差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
从消费环节看,国内各类服装去历史库存基本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反映内销行情的大型商场服装类销售额增幅也从2013年年底最低的负增长变为个位数增加。但这一变化短期内对棉价的拉动作用可能仍较为有限:一是目前国内涤纶短纤价格不足万元,粘胶短纤价格也在11800元/吨左右,以17200元/吨,附近的现货棉价计算,棉涤价差在7700元/吨,棉粘价差在5400元/吨。即使以14500元/吨的远月期货价格计算,棉涤价差仍将近5000元/吨,棉花和粘胶短纤价差也将近2700元/吨,棉花相对优势仍不明显。
然而随着化纤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改进,化纤产品的服用性能明显提升,相同售价的服装,厂家用化纤产品成本可以更低。若在面料中加入少量功能性化学纤维,可获得更高的售价和利润。在利润的诱惑下,纺织服装企业更愿意选择化纤做原料。
棉花若想重新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需要有比化纤产品更有竞争力的性价比,这也决定棉价向市场价格的回归不会一蹴而就,并可能在低位区间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唤回消费者对棉花的使用热情。
综上所述,棉市的短期供应影响棉价波动节奏,但棉市要由熊转牛,需要棉花消费的好转。在消费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棉价低迷的大趋势难以改变。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