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服装业变“危机期”为“机遇期”
每一次危机的谷底,都蕴藏着下一次重要的机遇。如今,中国服装行业刚好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在危机之中,四川服装行业积极调整结构、推动产品创新、加快园区建设,成功将危机期化为机遇期。 创新转型赢未来 四川服装行业在2013年品牌建设方面迈出了崭新的步伐,开发自主品牌的意识明显提高。不少企业已逐步开始与品牌设计机构、品牌管理机构、品牌运营机构、服装专业院校合作,在品牌创意、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技术、服装面料的二次设计上下功夫,提升品牌的形象和价值。 令人欣喜的消息不时传来,雷迪波尔、欧度等一些有影响的品牌企业已布局国际市场,进入主流市场。一部分企业开始实施品牌规划,打造品牌航母,如三五三六、琪达等多年连续成为中国服装100强企业;梦哲、天姿、双人高尔夫等品牌异军突起,进军中国一流商场和五星级酒店;还有在结构调整中涌现出的零售终端品牌,如欧尼卡、彩雪、仁和、骑宇等,为促进四川服装自主品牌建设、产业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产品创新方面,四川服装品牌加大设计力度和科技研发能力,引进新材料、新工艺,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充分应用时尚元素、尽力塑造品牌风格,不断从时尚、功能、生态环保、健康等方面开拓思维。 目前,已被政府部门认定的有琪达市级技术研发中心、三五三六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雷迪波尔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值得注意的还有四川大学轻纺学院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成功获得服装科研成果36项,发明专利5项,这些成果和专利都在被企业所应用。同时,成都纺专研发的“成衣印染技术”、“环保型液体还原染料”、“泡沫浆染项目”以及多项节能、环保的服装后整理项目,也为四川服装产业链上的企业抗污染、净环境起到了很大助力作用。 久经历练磨雄心 作为提升附加值、避免产品同质化的关键因素,设计和创新固然重要,但产品质量仍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四川服装行业严把质量关,仅2013年二季度,省质检局就对四川省生产的服装产品质量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查,共抽查了50批次,合格率为100%。 巴蜀服装人深知“质量乃品牌之本、价值之源”。特别是职业装生产企业,2013年在质量上狠下功夫,认真研究了各个领域服装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防护要求、穿着特点等,研究工艺、研究面辅料、研究设备以满足用户需求。2013年职业装生产企业在质量上普遍提升,在省内外的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这些成绩无疑是耀眼的,但四川服装人却并不意外,因为这些都是加快技改,不断提升装备水平的必然结果。2013年前3季度,四川规模以上企业投资40多亿元进行设备升级和扩大规模,有的将中速机升级为高速机,有的将高速机升为全自动,还有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引进智能化生产线、自动裁床、运输吊挂线等。 如今,四川服装品牌在产品质量、消费者口碑、品牌效应和企业受益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循环,真正立足于市场、扎根于人心。 产业铸造强国梦 2013年,从四川省服装专业园区看,分布在成都、德阳、自贡、遂宁、广安、南充等的服装园区都在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资源配置,主动积极的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都在朝着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彭州华茂家纺服装产业园,2013年全力打造中国(成都)国际时尚中心,新规划的时尚园区更具优势,将运动体育、餐饮娱乐、购物体验等全面融合,立志做东方“米兰之都”。 富顺纺织服装产业园则吸引了大批富顺籍的服装人返乡建设服装基地,政府带领园区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道路,园区构建新型服务体系,朝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广安牛仔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园区,园区吸引了一批从沿海过来投资的专业生产企业;还有正在规划建设的遂宁·西部国际轻纺城,投资30亿元打造四川千亿纺织服装产业园,该园区是集纺、织、染、面料、服装一体的全产业链的园区,该园区建成后将改善四川服装产业链不全、资源短缺的面貌。 通过结构调整和创新,截至2013年底,四川已有两个中国服装名城即新都龙桥“中国童装名镇”、彭州“中国休闲服装名城”。 产业园区的建设见证了四川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不断成长也在助推着四川服装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从产品竞争走向品牌竞争。这种本质上的转变其实正是中国服装产业从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蜕变过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对四川服装人对未来的追求;而今迈步从头越,是四川服装人对梦想的执着。随着巴蜀地区服装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现在完全有资本、有能力畅谈“服装强国梦”。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