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行业染料价格暴涨
核心提示:随着相关政策出台,泉州印染行业纷纷进入技改提升阶段,从工艺装备、节能减排等方面寻求自救。然而,在企业自主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之后,一些非主观因素,如染料价格暴涨,却再次让印染企业陷入新的困局。 成本高企不下,泉州印染企业表示遭遇了被染料成本“绑架”的困局。 染料涨幅最高87.5% 布料价格涨幅几乎为零 “难啊,一个字"惨"!”晋江万兴隆染织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明告诉记者,染料从今年初就开始涨,分散染料黑每公斤从去年的17块钱,涨到现在的31块钱,涨幅80%。 据悉,本土印染行业常用染料有分散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以及直接染料。分散染料去年低点价格为1.6万元/吨,目前涨到3万元/吨,涨幅高达87.5%。活性染料价格亦步亦趋,涨幅仅次于分散染料。 晋江市维丰织造漂染有限公司和晋江陈埭染料厂均是这次染料价格上涨的“受害者”。“最近染料价格暴涨,尤其是分散染料,这两天还在涨,目前至少有60%-70%的涨幅,企业都有点吃不消了。”维丰织造副总经理陈加明大倒苦水。 记者走访多家企业了解到,近期染料价格平均上涨约40%。据染料商称,染料每年在固定的时间点都会有一些价格的上浮,等到年末的时候又会回落。但今年的涨幅过快,预计还会有第二波价格涨幅。 在企业看来,泉州印染转型升级“环保令”的出台,更是助推了燃料价格居高不下。 “目前环保要求提高、用工成本提高,染料价格更是涨得一塌糊涂,在加工费用不加的前提下,多种因素夹击,企业的生存压力备受考验。”不少纯加工印染企业均表示。 让印染企业难受的是,高成本并未顺着产业链转移至下游。多家接受采访的印染企业均表示,虽然染料价格暴涨,但产品的价格却提不上去,只有个别小客户可以有一点点的涨幅,大客户的订单根本就涨不了价,整体而言布料产品涨幅几乎为零。 “按理说,染料价格上涨,印染厂的价格也可以跟着涨,但问题是市场需求量不大,化纤类产品跟去年比至少有30%的下滑,竞争拿单的企业多,价格始终上不去。”晋江市维丰织造漂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加明如是说。 高成本带来资金紧张 印染企业联合“上书” 作为第一生产要素,染料价格上涨,印染企业只能选择硬扛。 石狮一家印染企业负责人介绍道,印染企业在面料染色工艺过程中,染料投放量有标准的比例,不能多也不能少,没法因染料涨价,就降低投放量,没有其他任何替代方案。他担忧,“持续上涨的染料价格,最终会让企业招架不住。” 这个担忧,最近似乎有迹可循。 本土一家运动面料染整企业(良兴染织)近期宣布停产整顿。这家企业在本土行业中属中等规模,这两年来一直持续投入资金进行技改。“是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一方面得投入技改,另一方面得付出高成本去采购原辅料,企业压力很大。”记者从业界了解到该公司整顿的根本原因。 晋江陈埭印染厂相关负责人蔡先生对高成本带来的资金压力做了进一步解释。“公司跟染料供应商的合作都是提前沟通,通常是一次性买断所有的染料,往常合作均采取月结的付款方式,而染料涨价期间,却需要一次性付款给对方,而对方的染料是按照公司的实际需求慢慢地供给。” 印染企业的话语权之弱可见一斑。这究竟是市场供求因素,还是市场存在垄断?染料供应商与印染企业各执一词。 业内人士介绍道,国内印染企业所用染料基本来自浙江,其中“龙盛”和“闰土”两家企业分别占据分散染料市场35%和30%的份额。如今两家达成战略合作后,对染料市场的定价能力明显增强,几乎可以垄断市场。 虽然浙江龙盛董事长阮伟祥对外称,染料涨价是由于原料涨价以及供求紧张。然而,印染企业并不买账,且正在积极行动。 记者了解到,日前,浙江绍兴县印染工业协会200多家会员企业联盟“上书”,向浙江省价格监督检查分局递交《关于要求反垄断的报告》,为当前染化料非正常涨价讨“说法”。 “我们虽然没在一线参与,但在后方也给予同行支持。”据本地业内人士介绍,上书之后,原本要涨价的分散染料,已经有半个月维持原价,为艰难向前的印染行业带来了信心。 使用价稳进口染料 进行产业链延伸 陷入被染料成本“绑架”的困局,再次提醒了印染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创新产品步伐、走高附加值之路。据悉,在这波染料涨价潮的背景下,本土也有企业免受其灾。 晋江市美达弹性织物有限公司因为做的是国际大单,采购的大部分染料均为进口,价格相对比较稳定。此外,该公司较早开始技改提升,已经使用煤改气,污水处理也到位,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强。 无独有偶,晋江陈埭印染厂也是大部分进口染料,所以受国内染料价格暴涨的影响很小。“我们的客户一般都是国内的品牌企业和国外一些比较大的商家,他们对于布匹的染色要求比较高,因此我们相对进口染料会比较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蔡清长表示,国外客户一般都会指定要用什么原料,什么成分,为此我们要开发多种布种,对我们的研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全自动化的设备体系及定位于品牌客户的内外销相结合的产业模式,这些使得我们在染料上涨的趋势下,能够及时应对。” 虽然有企业曾也想过自己做染料,通过产业链延伸来降低成本,但多数最终作罢。“染料进入门槛比较高,不仅要有牌照还要有技术。尽管有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在扩张产业链的时候也曾想向这方面发展,但最终由于考虑到复杂性、技术性、渠道等因素而作罢。”蔡清长分析。 因此,有企业提出,希望通过政府方面引导,统一供气,对整体成本价格进行市场调控。这将帮助企业花更多精力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做功课。 “以前的业务范围可能更多的是纯布匹印染加工,这种属于半成品,利润也不高。接下去可能会扩展业务,朝成品路线发展,也把后整理这一块纳进来。采取全售模式,直面终端客户,为企业赢得中间的部分利润。”吴明表示。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