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环境巨变 服装业陷困局
4月暖阳,喷泉林立。比帆制衣公司厂区雕塑前,“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前途”的标语赫然在目。 刚刚接待完法国客商的广东比帆制衣公司总经理黄发安在厂区大院里说:“今年这个法国客商又下了80万件衣服的订单,约8000万美元,与去年的订单额基本持平。他们是我们13年的老客户,基本上每年都会来厂区进行社会责任、质量体系、生产管理方面的例行考察。” 第113届广交会第三期5月1日开幕,作为劳动密集型代表性产业的纺织服装是参展主力。与往年一样,比帆公司订购了交易会展位并进入生产高峰期,采购商实地验厂的相关准备也已经就绪。 黄发安介绍说,自己1999年在深圳创立比帆制衣,主要生产登山、滑雪、航海等功能性服装。2008年,由于预感深圳的产业调整将影响到科技含量不高的服装制造业,他决定将厂区整体搬迁至离东莞和深圳都不过几十分钟车程的惠州市博罗县。“现在这个厂有六万多平方米,是当时买下来的。以前在深圳市宝安区公明镇租厂,4万多平方米每年要交480多万的房租。”黄发安说。 在黄发安的引导下,走进了该厂区的精益缝制车间。一眼望去,上百台缝制机器面前,伏案操作的工人一字排开。精益车间的工位与工位之间有一条自动传送带,剪裁、缝制、上拉链……每一位工人都专职做其中一道工序,然后由传送带定时自动送到下一个工位旁边。车间前端的电子屏则显示目标产量、累计完成、返工率等计量指标,整个现场井然有序而又热火朝天,工作效率也在工序环节的接续中有所提高。 “采购商对产品质量越来越挑剔,订单压价也越发明显。”黄发安说,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节省成本,公司前年开设了两个专门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的精益车间,提高生产效率。去年引进了缝制相对精准的电脑无油直驱平缝机设备。这个设备的好处是避免把油污染到衣服上,这样可以减少采购商要求返工的情况。 在缝制车间的众多年轻面孔里面,雷爱霞是看上去年纪稍长的一个。当记者走到她位于车间最左侧的工位旁时,雷爱霞正在聚精会神地为一件登山服缝制拉链,而坐她对面进行修剪工序的就是她的丈夫王其武。令记者意外的是,他们19岁的女儿也在同一车间担任缝纫车工。全家一起住在公司40平方米的“夫妻房”里,每人每月能领约3000元。“至少全家不用分隔两地,在同一个地方工作就很安心。”雷爱霞说。 消除工人的后顾之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春节返工时的“招工难”现象。“工厂工人基本上都是我老家湖北潜江人。出于照顾家庭的需要,不少工人全家出动南下务工,夫妻在车间工作,老人则负责工厂的环卫,子女就在厂房所在的广东惠州就近入学。”黄发安说。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司从招工、管理、技术等方面均做出了积极的应对。但提到中国服装制造行业发展的现存困境,黄发安还是有着满腹苦水:“近年的订单还是以维系老客户为主,开拓新市场越来越难了。去年的订单额同比递减了40%,目前来看,今年与去年还算基本持平,但订单前景仍难言乐观。” “‘订单少、价格降、利润薄’是中国服装制造在世界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2012年已经算是到了企业承受成本上升压力的极限,如果再受新的负面冲击,企业有可能会选择停工。”黄发安无奈地说。 但在黄发安看来,“中国制造”优势犹存。在成品展览室,黄发安指着一件女式白色登山服说,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尚且不具备生产这种中高端服装的能力,出货速度、产品质量及市场价格普遍赶不上“中国制造”,对中国的外贸市场冲击只能局限在低端产品层次。 尽管如此,“中国创造”转型的动力也有所不足,主要体现在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在车间尾部的生产调度室,记者看到一名技术人员正在电脑上绘制图纸。 技术部主任聂友海坦言,公司目前完全没有原创服装设计,更多是根据采购商提供的图纸进行生产环节的设计。 “并不是否定做品牌、拓内销。但对于像我这样的小企业来说,还不是时候。这需要太多的成本投入,而且风险很大。”对于传统产业模式的坚持,黄发安也有着自己的理由。他认为,中国制造目前更需要的是通过产业链条的自我延伸来实现对产品定价能力的把控。黄发安介绍,目前比帆已经在纺纱、化纤等原材料采购领域实现了产业链延伸,利润空间能提升10%。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