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服装加工:招工难催生新的用工模式调查
近年来,随着城市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陕西省一些服装企业开始走“服装工厂下乡”的道路,将生产环节中劳动密集型最强的峰值工序迁到离城市较近的乡村,把加工点设在农民的家门口,让农村的闲置人员来缝制服装,降低用工成本,实现多赢。目前,我省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地均出现了这样的服装加工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西安精诚职业服装有限公司就将一个缝制环节的加工点放在了离雁引路较近的长安区鸣犊街。公司负责生产的经理宇望选说:“如果在西安,一个月一个工人最低都要2000元以上,而且还招不到人。把缝制环节放在离市区较近的农村,可以减少成本,农村闲置的劳动力也可以在自己家干活,同时加工点离环山路较近,方便衣服的运送。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该加工点已经运行了两年多。 不仅在西安周边,包括咸阳、宝鸡、渭南不少地区近些年开始出现“服装工厂下乡”的现象。渭南市蒲城县高阳镇也有这样一个服装加工点。 这个加工点规模较大,共有四五百平方米,工人们正在缝制衣服,这些衣服将来会出口到欧美、日韩等国家。在加工区,缝纫机整齐地排列着,工人们则穿着不同的衣服忙碌着,缝制的衣服是质地较好的夏装。 该加工点的一位车间负责人韩丽红说:“我们这里主要是给陕西开成服装进出口公司进行加工的,公司主要业务是外贸,这些夏季女装可能出口到欧美市场。”这个加工点大概有六七十名工人。 开成公司是陕西省最大的外贸服装企业之一,他们的服装加工地主要分布在渭南、铜川、宝鸡等地。这个加工点的规模比较大。一般来说,外贸服装对加工的技术要求较高,没有经过培训的人,一般不会让直接上机子进行缝制。整体来看,这里的工人们业务水平还相对较高。在这里干活的人,基本上都是周边的村民。上下班骑自行车,能照顾上家,一个月还能赚上1500元左右。 开成公司副总经理吴可介绍说,这些加工点将衣服缝制好以后,就发回到工厂,厂里再进行后期处理。这种代工下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城里招工难。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他们宁愿到超市去做理货员,也不愿意从事服装加工这个辛苦的工作。服装企业在想尽办法化解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招工难、用工荒在服装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我省的状况来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情况,加上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目前陕西八成服装企业都存在招工难现象,这成为制约服装产业规模壮大的最重要的瓶颈之一。为及时缓解招工难现象,相关部门和服装企业在不断探索中催生了“服装工厂下乡”的模式。 “经过这几年试探性的运行,我们发现采取‘服装工厂下乡’这个办法的确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上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我们协会还准备把这个先进经验编写成专题调研报告,推广到全国去。这是一种新形势下所试探出来的新的产业发展模式。”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陈会安对这种新模式充满希望,“虽然在一些服装较为发达的省份也有这样的代工现象,但是比例很低。这些省份的企业一般通过劳动部门来输送劳动力。而我省代工现象这几年开始特别突出。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种创新的用工模式,去年,陕西服装产业根本不可能出现超过50%的增长。” 2012年,陕西省服装行业在国内全行业业绩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却逆势飘红。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11亿元,同比增长51.95%,固定资产投资8.53亿元,同比增长53.8%,位居全国前列。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李光斗认为,只要是劳动密集型、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的产业,非大机器生产或大生产厂房要求等产业,都可以尝试“生产车间下乡”。比如编织产业、玩具产业、小型组装产品产业、家具布艺产业等,都可以“订单下乡”、“生产下乡”。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卢山冰也认为,陕西服装产业“生产车间下乡”的方式,是一种实现多赢的生产方式。刚开始是服装企业的一种被动行为,然而当他们采取这种方式后发现,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用工难的问题,一方面也方便了农村村民的就地就业。卢山冰认为,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在农村开展产业集群、生产车间建设,以自然发展的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发展,应该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路径。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