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昌邑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招工难倒逼陕西服装企业下乡

                     

  招工难、用工荒,早已成为制约国内服装企业发展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陕西一些服装企业近几年开始尝试“服装工厂下乡”这种新的用工方式,将生产环节中劳动密集型最强的缝制工序迁到离城市较近的乡村,把加工点设在农民的家门口,让农村的闲置人员来缝制服装。现在,这样的服装加工点已经出现在关中地区的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不少地方。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在这一模式的助推下,去年在全国服装行业遭遇销售业绩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我省服装业产值却逆势增长超过50%。

  01

  两个样本

  长安区鸣犊街办服装加工点设在村民家

  西安市长安区鸣犊街办高寨村,离雁引路比较近。正因为交通方便,再加上村子里闲置的劳动力较多,西安精诚职业服装有限公司(下称精诚公司)就将一个缝制环节的加工点放在了这里。据介绍,该加工点已经运行两年多了。

  3月12日,记者一行来到该村五组方智毅的家。他家正是精诚公司位于高寨村的加工点,而他是这个加工点的负责人。方智毅的家是关中典型的三间两层楼房。加工点主要设置在他家的二楼。

  在二楼记者看到,十几名工人正在缝纫机上忙碌地缝制衣服。另外一个房间里有一些缝纫机闲置着。“去年冬天二楼的屋子里人还是满满的。现在刚过完年,有些人家里盖房子,有些人忙着收拾庄稼,所以最近来干活的人比较少。”方智毅说。

  正在用缝纫机缝衣服的高大嫂告诉记者:“我就是这个村的人,在这里干活虽然赚的钱不多,一个月一千多,但是在自家门口,照顾家里很方便。每天上午11点下班后我就回家做饭,饭做好了,刚好娃就放学回家了。吃完饭,洗完锅,再来上班,很方便。”高大嫂说,在这里干活的人,都是村里和周边的人,既能照顾家里,也能挣点钱,村民们都愿意来。

  精诚公司是一家从事职业装生产销售的企业,公司负责生产的经理宇望选告诉记者:“现在用工成本太高了。如果放在西安,一个月一个工人最低都要2000元以上,而且还招不到人。把缝制这个环节放在离西安较近的农村,可以减少成本,农村的闲置劳动力也可以在自己家门口干活。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我们公司在长安区子午街办也有一个加工生产点。这些加工点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离环山路较近,方便衣服的运送。”

  样本解析: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蒋晓文认为,服装企业将劳动密集型的环节放在离城市较近的农村,是企业无奈的选择。这也是企业的一种代工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自身用工难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适当降低用工成本。但是,这些企业需要注意的是,由农村妇女组织起来的“工人队伍”往往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熟练工不能保障、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连普通工都不能保障的现象。因此,这些企业在用工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工人的业务培训,只有组织起相对稳定、熟练的用工队伍,才能保障“服装工厂下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蒲城县高阳镇加工的服装要出口欧美日韩

  不仅在西安周边,包括咸阳、宝鸡、渭南不少地区近些年开始出现“服装工厂下乡”的现象。3月12日,记者来到渭南市蒲城县高阳镇,蒲城县高阳高级职业中学就在这个镇子上。在学校一些闲置的教室里,就有一个服装加工点。

  记者看到,这个加工点规模较大,共有四五百平方米,工人们正在缝制衣服,这些衣服将来会出口到欧美、日韩等国家。在加工区,缝纫机整齐地排列着,工人们则穿着不同的衣服忙碌着,缝制的衣服是质地较好的夏装。在一条白色的短裤上,记者看到,上面所有的标识全部是英文。该加工点的一位车间负责人韩丽红告诉记者:“我们这里主要是给开成公司(陕西开成服装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加工的,该公司主要业务是外贸,这些夏天的女装可能出口到欧美市场。”据韩丽红介绍,这个加工点大概有六七十名工人,有女性,也有男性。

  一起来到该加工点的陕西服装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平介绍说,开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外贸服装企业之一,他们的服装加工地主要分布在渭南、铜川、宝鸡等地。这个加工点的规模比较大。一般来说,外贸服装对加工的技术要求较高,没有经过培训的人,一般不会让直接上机子进行缝制。整体来看,这里的工人们业务水平还相对较高。

  原大嫂家住在高阳镇水峪村,她告诉记者,在这里干活的人,基本上都是周边的村民。“在这里上班离家近,骑自行车一会就回家了。能照顾上家,一个月还能赚上1500元左右,好事情。”

  开成公司副总经理吴可告诉记者,这些加工点将衣服缝制好以后,就发回到工厂,厂里再进行后期处理。这种代工下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现在寻找服装加工的工人难度很大。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嫌苦嫌累。有些年轻人宁愿到超市去做理货员,即使工资低也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主要原因是服装加工这个行业比较累,而且也没有在超市上班的环境好。用工难已经成为制约陕西服装行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样本解析:“相对来讲,外贸服装的要求比职业装的要求要高上很多。如何保障这些出口服装的整体质量,是外贸企业应该考虑的核心因素。建议这些外贸企业,将自己的加工厂放在农村的同时更要派遣公司的技术骨干对这些工人进行严格的培训。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出口服装质量的稳定。”蒋晓文教授这样说。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企业自身的认同,开成服装副总经理吴可说:“把服装的缝制环节放在农村,的确可以适当缓解我们用工难的问题。但是,如何确保服装的质量也是我们比较担心的方面。”

  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平分析,以上这两个样本,前者是职业装的代表,后者是外贸装的代表。基本上可以代表我省服装产业代工的现状。虽然代工不是非常普遍,但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省上相关部门的注意。省服装行业协会将联合省上相关部门对这种新的模式进行调研,让这种模式获得更好的发展。未来来看,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扶持和引导。

  02

  制约瓶颈

  我省八成服装企业招工难

  招工难、用工荒是制约服装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最重要的瓶颈之一。王平指出,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现在服装企业招工是越来越难。而“服装工厂下乡”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宇望选介绍说,从全国来看,几乎所有的服装厂都存在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陕西服装企业近几年开始尝试“服装工厂下乡”这种新的用工方式,就是将生产环节中劳动密集型最强的缝制工序迁到离城市较近的乡村,把加工点设在农民的家门口,让农村的闲置人员,尤其是女性来缝制服装。缝制好以后,企业再用车拉回西安的厂子,进行后期的加工包装。“我们的公司在西安周边就有几个这样的点。”他说。

  “现在想招到工人难度很大啊!”吴可也感叹道,“我们把服装的缝制环节放在农村,最重要的是解决用工荒的问题。”

  “招工难、用工荒在服装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我省的状况来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目前来看,陕西八成服装企业都存在招工难现象,这成为制约服装产业规模壮大的最重要的瓶颈之一。经过这几年试探性的运行,我们发现采取‘服装工厂下乡’这个办法的确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上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我们协会还准备把这个先进经验编写成专题调研报告,推广到全国去。这是一种新形势下所试探出来的新的产业发展模式。”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会安对这种新模式充满希望。

  去年,中国服装行业遭遇十年以来最艰难的时刻。李宁、安踏、匹克等品牌服装企业都出现利润下滑之势。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量同比仅增长2%,创近十年最低增速。然而,陕西服装产业却逆势飘红。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11亿元,同比增长51.9﹪,固定资产投资8.53亿元,同比增长53.8﹪,位居全国前列。“虽然在一些服装较为发达的省份也有这样的代工现象,但是比例很低。这些省份的企业一般通过劳动部门来输送劳动力。而我省代工现象这几年开始特别突出。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种创新的用工模式,去年,陕西服装产业根本不可能出现超过50%的增长。”陈会安说。

  03

  产业延伸

  非大机器生产都可借鉴“下乡”模式

  陕西服装产业的“车间下乡”,对同样面临招工难问题的其他产业来说有什么启示?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卢山冰认为,陕西服装产业“生产车间下乡”的方式,是一种实现多赢的生产方式。刚开始是服装企业的一种被动行为,然而当他们采取这种方式后发现,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用工难的问题,一方面也方便了农村村民的就地就业。卢山冰认为,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在农村开展产业集群、生产车间建设,以自然发展的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发展,应该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路径。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李光斗认为,只要是劳动密集型、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的产业,非大机器生产或大生产厂房要求等产业,都可以尝试“生产车间下乡”。比如编织产业、玩具产业、小型组装产品产业、家具布艺产业等,都可以“订单下乡”、“生产下乡”。

  营销专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郝渊晓在支持的同时,也有一些担忧,“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工人,在技术方面难免没有工厂工人的技术熟练,如果没有较为全面的培训计划,长此以往,产品质量难免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在“车间下乡”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这些工人的培训力度。同时,还应该加强生产环节的管控体系、防范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产品质量的可靠和稳定。

  04

  未来解析

  代工只医得“眼前疮”品牌缺失仍是“心头肉”

  尽管因为代工,陕西服装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仅仅解决了低成本的问题。而更多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咋看成绩放眼全国还相差太远

  去年陕西服装行业在全行业业绩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取得了较好的增长。陈会安认为,我们底子薄、基数低,虽然近几年我省服装产业出现了大幅增长之势,但是将总量放到全国去,和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相比还相差太远。

  蒋晓文教授强调,“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的产业规模还非常小,全省服装企业的利润加起来,可能都没有江浙一带一家大型服装企业的利润高。这种增长主要是陕西服装本身规模小所造成的,所以要客观看待”。

  >>当前现状小微服装企业超两成关门

  陈会安认为,虽然近几年我省服装行业增势良好,但问题和困难依然突出。

  一是外贸出口形势严峻。我省部分重点品牌服装企业外贸订单同比下降三成以上。部分企业停产、减产或开始承接内销订单。二是职业装产业竞争加剧,经营模式滞后。安全防护功能性职业装产业是我省服装行业的支柱产业,现在仍存在“轻服务,压价格”的不良竞争现象。如果不改变这种弊端,我省服装行业最具竞争力的职业装将面临衰败的风险。有些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经营模式单一,也制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一些产能低、装备差、缺资质的小微企业明显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去年以来,陕西小微服装企业关门歇业数量超过两成。

  >>长远问题陕西服装产业仍处低端

  伟志、班博、艾拓等服装品牌前些年是陕西服装走向全国的知名品牌。随着服装行业的激烈竞争,班博、艾拓逐渐倒下。值得注意的是,以“歌瑶”、“丑陋”、“庄丽”和“木一”为代表的陕西四大女裤前些年在全国的知名度也比较高,然而,近些年由于女裤行业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外省女裤品牌进入西安,近几年陕西四大女裤品牌的发展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由于经营不善和过度扩张,“木一”女裤几乎销声匿迹。曾经以新颖时尚为主打的“庄丽”女裤也因为各种原因而衰落。“歌瑶”和“丑陋”还相对较好。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企业在品牌塑造和流行元素方面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蒋晓文教授认为,陕西服装产业依然处于服装产业的低端领域,真正能叫得上的品牌寥寥无几。所谓的四大女裤品牌,放在全国基本上也都属于二三线品牌。其中原因,一是对品牌的重视度不够;二是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少;三是缺少资金支持。不仅仅女裤是这样,整个陕西服装产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塑造品牌,才是获得更高附加值的唯一出路。

  “缺少品牌才是制约陕西服装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也正是因为缺少品牌,陕西服装产业的重心放在了职业装的加工制造方面。而职业装是一个附加值较低的细分产品,这样的产品东南沿海等服装大省的大企业根本不愿意去做,因为利润太薄,人家看不上。而我们仅仅依靠加工费维持生计,与快速发展的东部品牌企业形成明显差距。因此,塑造并提升品牌,才是做强陕西服装的不二选择。”王平说。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