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家纺服装行业商会探索“家庭车间”模式
截至目前,四川彭州市家纺服装行业商会在全市20个镇建立“家庭车间”52个,从业人员2500人,年产值4亿元。人均月工资1500元,最高达4000元,构建起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在彭州市桂花镇龙头村、葛仙山镇文林村、磁丰镇小石村等村镇,很多村民都在社区内的“家庭车间”做服装加工工作。村民们认为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每月挣的钱不比过去外出打工少,还让他们能顾得上农活,可以照顾老人孩子。 彭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代德俊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针对灾后重建完成后集中居住农户生产半径过大、土地规模流转造成劳动力闲置等问题,彭州市工商联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将产业向村(社区)延伸,创建“家庭车间”,重点解决灾后重建集中居住区群众、农村失地农户和土地规模经营后的剩余劳动力就业,使他们在家门口解决就业问题。 据了解,家纺服装产业是汶川特大地震后,彭州市调整工业企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进行重新规划所决定的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中国家纺服装企业向西部转移已迫在眉睫:轻纺工业“国六条”、轻纺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都使东部纺织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势在必行。 彭州市工商联主席、市商会会长廖年表示,“家庭车间”采取的是“政府园区联手”模式。首先在村委成立家庭车间协会,再由协会或服装园区企业的专家对社区家庭进行集体培训,通过服装园区企业的订单下达系统与社区家庭车间签订加工协议,然后通过服装园区企业的质检部门进行合格验收入库,实现“政府号召、商会培训、企业认证下单、机器进家庭”。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新模式既为园区企业减负和扩大生产规模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为推动失地农户、灾后重建土地规模经营后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起到很好的作用。 “家庭车间”这一模式也得到入驻企业的好评。1位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彭州的家庭车间依托巨大的服装产业链,既有集聚效应,也有人才优势。在与“家庭车间”的合作模式下,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切实解决目前企业面临的用工荒问题;带动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等方面的突破,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储备人才。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更多纺织专业资讯,关注锦桥纺织网微信公众号。微信搜: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