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哲:纺织行业要向价值经济模式转变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在第14届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上呼吁,纺织行业要走价值经济之路,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并积极整合资源。 原料和价值观扭曲 “希望纺织企业能习惯行业目前的形势,适者生存。希望企业建立对未来的一种愿景,要有梦想,并把这种梦想付诸行动,努力追求。” 2012年以来,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趋缓,国内外棉差价过大等因素影响,我国纺织行业运行呈现下滑态势,生产增速明显下降,出口数量有所减少,企业效益出现下滑。预计今年下半年纺织行业运行形势难以明显改善。孙瑞哲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在孙瑞哲看来,行业目前存在着两种扭曲:上游原料环节,也就是棉花环节,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形式,计划经济对市场经济的破坏力造成了整个行业扭曲的现象。而棉花的这种体制跟市场经济的体制完全是相对的,此为第一种扭曲;另外一种扭曲是关于价值观的问题。中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是人才就业的趋向不乐观,特别是制造行业。纺织行业现在面临着大量的技术工人、高端的技术人才能否适应这个行业的问题。 价值观的扭曲,影响到行业的平稳发展。不过,孙瑞哲也提到了信心的重要性,他希望纺织企业能习惯行业目前的形势,适者生存。希望企业建立对未来的一种愿景,要有梦想,并把这种梦想付诸行动,努力追求。 向价值经济模式转变 “中国纺织行业由大变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一字之差意味着我们要从传统规模经济发展模式向价值经济模式发展转变。” 谈到《建设纺织强国纲要》,孙瑞哲就科技、品牌、可持续、人才四个子纲要的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建设纺织强国需要在科技上突破资源瓶颈,优化产品结构;在品牌上要解决共赢和发展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上则需要在区域发展的均衡性、环境的可持续性、政策标准的稳定性、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作出努力;在人才建设方面需要关注存量的同时寻求变量。 孙瑞哲说:“中国纺织行业由大变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一字之差意味着行业要从传统规模经济发展模式向价值经济模式发展转变。”过去说的价值主要是有形资产的价值,即厂房、劳动力、机器等等,另外也延伸出市场规模、产能产量。而价值经济包括品牌的信誉度、环境的友好度。资源的把控性、时尚的导向力、市场的话语权,这都是作为强国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纺织工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价值的体现。 若想走价值经济之路,就需要做到四个转变。首先是从个体到系统的转变。今后竞争绝对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是供应链对供应链、一个合作体系对另一个合作体系的竞争,是集中创新对集中创新的竞争;其次是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过去企业闷头搞开发,集聚人才,吸收市场上的信息资源来搞开发,但封闭的模式已经落后,开放自己的平台,吸引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开发,是企业的必由之路;第三是从过去注重有形产品的开发创新,到今后注重无形的创新的转变;最后,要将营销体系、管理模式进行有形和无形兼具的方式去创新。 发现需求整合资源 “上游也好,下游也好,我们都存在着一个怎么样去整合产业链资源的问题。” 发展需求应该是我们强国建设的基本点。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将会对这个行业带来很大的提升。其中产业用纺织品是行业增长最快速的产品。孙瑞哲称,到2020年,产业用纺织品会占全部纤维消费量的27%,到2050年,产业用纺织品占纤维消费量的67%。 纺织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业链长,这个特点形成的一个重要矛盾就是长周期和快时尚之间的矛盾。纺织行业是一个垂直产业链,需要一个很长的生产周期,但是下游直接面对消费者,面对消费者对于“快时尚”的要求。所以作为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必须针对这种长周期的特点,建立PTS模式,即通过建立大规模的生产,大规模的库存,大规模的销售,来组织生产和销售。作为下游的服装环节,由于它更接近市场,所以应该是一种BTU的模式,建立订单的快速反应机制。 “上游也好,下游也好,我们都存在着一个怎么样去整合产业链资源的问题。”孙瑞哲认为国外很多纤维企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他表示,可以学习他们是如何逆向整合产业链资源。如以杜邦为首的纺织企业每年分配的纤维指标、帮助下游的客户共同完成对特定品种的开发、对市场的终端进行大规模品牌宣传,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这些举动逆向整合了我们整个产业。 当然,国内也有非常好的企业可以借鉴,比如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力在整个产品开发方面,形成了规模型的产品开发,围绕效益、围绕产品的开发,建立团队,精准定位,把产品规划得非常好。在女装面料、精纺面料方面,围绕着产品开发建立了不同的创新团队,建立了科技创新中心,流行趋势研究中心,品质管理中心,快速反应中心,把产品开发和创新规划得非常有序。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孙瑞哲/文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