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产业转移的主力军
近年来,产业转移已成为纺织企业实现产业提升的重要措施。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引下,中西部各地积极出台地方支持政策,加快以园区为主的承接载体建设。为了解近几年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分析当前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年以来,工信部消费品司会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对全国具有代表性的15个中西部地区开展了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情况调查,并于5月中旬召开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交流大会,总结经验,提出下一步推进产业转移的工作要求。本报推出“关注产业转移”专题报道,力争从不同角度分析纺织产业转移工作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棉纺织:产业转移的主力军 “十一五”期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纺织工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其中,棉纺织业由于资金、技术门槛较低,对劳动力成本敏感度高,对原料的依赖性强,成为优先转移的行业。 有资料显示,在纺织业转移项目中,棉(麻)纺织占40.8%。2010年、2011年中西部地区纱产量分别增长18%和20.6%,比全行业平均水平高出4.3和8.2个百分点。2011年,江西、四川、山西、湖北、安徽、吉林六省纱产量增速超过20%,中西部地区纱、布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达39%和24.2%,比2009年提高了5.3和3.5个百分点。 近两年,全国棉纺织转移产能接近500万锭,主要是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产能向新疆、河南、湖北以及江西等省转移。新疆地区承接转移及新建产能达230万锭,华芳、江苏联发、安徽华茂等棉纺织企业在新疆投资建厂。河南省承接产能约100万锭。江西自2008年以后快速承接沿海地区的产能转移,增加了100万锭以上。 产能转移形式多样省内西部各有千秋 归纳我国棉纺织产能转移的整体情况,可以概括为三种转移模式:第一种是省内转移;第二种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第三种模式是向周边如东南亚国家转移,目前我国棉纺织产能向国外转移数量不多。 省内转移模式代表地区为山东、江苏以及福建等沿海省市。山东棉纺织产能以“退城进园”形式转移,依据地区政府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通过建立产业园区、整合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地。如山东省夏津县纺织工业园按照“规划先导、特色发展、产业聚集、链条延伸”的发展思路,承接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和针织化纤五大产业入区,园区建成后将形成棉纺120万锭、织机3000台、15条以上印染生产线、服装和针织加工5000万件的生产能力,形成鲁西北最大的棉纺织产业聚集园区。 夏津县在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发展中引导规模企业和主导产业向园区集聚,特色行业向特色配套区集中。目前夏津县纺织工业园已有华芳夏津纺织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入驻。除招商引资项目外,夏津县的鑫润福针织纺织有限公司、国道纺织有限公司、天昕纺织有限公司等项目也进入园区发展。此外,夏津县还支持恒华等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在纺织工业园区新上1家10万纱锭、设备先进的纺织企业,并借助东南大学、西南大学的科研力量,力争将其打造成全国纺织企业科技创新的龙头。 江苏省内转移表现为苏南向苏北转移。如江苏省睢宁宁江工业园就是由苏南地区的无锡江阴市与苏北地区的徐州睢宁县合作共建的。 省内转移模式的驱动因素是为平衡地区间经济的发展,提高承接地人民生活水平,在转移过程中,既满足了行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又能有效降低用地等生产成本,此外,承接转移的这些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市场,相比省外转移,企业能快速反应,满足市场需求。 向西部地区转移以向新疆转移为代表。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棉纱、色织布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新疆石河子、阿克苏等地是我国重要的棉纺织产业承接地,依托当地丰富的棉花资源和国家对纺织业的支持政策,内陆棉纺织企业纷纷向新疆地区转移。阿克苏纺织工业城项目主要包括棉纺、机织、针织、化纤等,一期规划建设300万锭棉纺规模。一期项目实施后,可年产各类棉纱38万吨,机织布3.2亿米,针织布3.6亿米,化纤产品15万吨。目前,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入驻80余家企业。其中浙江华孚集团、雅戈尔集团、立天集团、海安联发等企业是我国纺织行业500强企业。 安徽、河南以及江西等中部省份以其广阔的土地资源和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中部地区棉纺织产能承接地。如河南省扶沟县立足资源优势,抢抓东西部纺织产业转移机遇,强力招商引资,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纺织企业落户扶沟县纺织工业园区。2004年4月,“中方纺织工业园”一期工程在扶沟县开建。2005年3月,“中方纺织工业园”10万纱锭工程开工。目前“中方纺织工业园”首期工程已投入生产经营,形成了每年3万吨皮棉加工能力、10万吨棉花交易规模、10万锭精梳棉纱生产能力。2008年,扶沟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优质棉花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县”、纺织工业园区被河南省中小企业局认定为“河南省纺织重点产业集群”;2010年经工信部同意河南省工信厅批准扶沟县产业集聚区为“河南省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示范区(试点)”。 河南太康是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素有“银太康”之称。太康县纺织产业有30多年的历史,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同时,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依托棉花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太康县规划了通泰纺织产业园,全力承接全国著名“纺织之乡”江苏南通等地的纺织产业转移。2010年9月,利用多年与南通建立的棉纺贸易关系,太康与南通达成投资2.3亿元的通泰纺织10万纱锭、2.1亿元的鸿图纺织10万纱锭、4.3亿元的万利源20万纱锭高精梳纱等项目。 企业发展地区繁荣合作各方共创双赢 无论省内、省外转移还是国际转移,棉纺织产能总是趋向于土地造价成本低、劳动成本廉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因而推动了承接地经济发展。 河南扶沟县产业集聚区纺织工业园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了以规模化棉花订单、精细化棉花加工、电子化棉花物流、高品质精梳棉纱、织布、印染为链条,以国内、国际市场为依托,形成了河南省富有地域特色和纺织行业优势的产业化格局。 随着浙江华孚、立天、雅戈尔、江苏联发等一批纺织企业的入驻,以棉纺织为主的新疆阿克苏纺织工业城雏形已现。2011年,阿克苏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6.7亿元,同比增长135%;6个棉纺企业建成投产45万锭纺织规模。新疆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机遇,招商引资。到2011年末,石河子开发区已有棉纺织企业11家,拥有环锭150万锭,比2008年增长了1.3倍;气流纺2.1万头,比2008年增长了2.43倍;宽幅无梭提花织机从无到有,达到140台,填补了新疆宽幅无梭提花织机的空白。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年产棉纱36.5万吨、家用纺织品2000万米的生产能力,成为新疆棉纺织行业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好、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 2005年,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在收购原重庆海康纺织集团的基础上,组建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2009年实现利润3800万元,2010年实现利润6100万元,2011年企业实现利润7800万元;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成为重庆市万州区重点工业企业及三峡库区乃至全国最有发展前景的大型纺织企业。 棉纺织企业向原料丰富、劳动力充沛的大省或地区转移,不但可保障企业有充足的原料供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例如,河南中方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扶沟县全国重点产棉县的优势,建设了2万亩中长绒棉国家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仅中长绒棉这一项,公司棉纱成本就大大低于其他企业,同时棉纱品质得到了保障,产品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棉纺织产业转移促进了设备升级、技术开发。据了解,棉纺企业在转移中十分重视落后产能的淘汰、技术升级以及产品结构调整,转移的设备基本为2000年后生产,以节能、高效、自动化程度高的细纱长车、自动络筒机和细络联为主。从产品方面,转移紧密纺达80万锭,占转移产能的16%,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我国棉纺织行业由东向西转移加速了我国棉纺织企业优胜劣汰的进程。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仍将把产业转移作为重点工作,并将不断完善和明确产业转移的各项制度和政策。 《中国棉纺织行业“十二五”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棉纺能力要向具有资源和劳动力支撑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新疆自治区棉纺锭规模将达800万锭,棉花加工量达100万吨。中部地区如河南、湖北、河北、江西、湖南等,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加快存量资产的优化升级。“十二五”期间,棉纺织工业要加快高新技术装备改造传统行业步伐,加大清梳联、自动络筒机、带集体落纱的细纱机长车、细络联、粗细络联、无梭织机等自动化设备在棉纺织行业的应用,到201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以上。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