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位客人来问这件棉质衫,我们开价6美元,对方嫌贵。”在第111届广交会上,神鹰集团业务主管何晓侃颇为无奈地表示,由于在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不占优势,低端订单开始往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转移。
近来国家实施的棉花收储政策虽然稳定了国内棉价,但是国内外棉价却处于“倒挂”的状态,国产棉和进口棉存在上千元的价差,巨大的用棉成本差异削弱我国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国际需求增长放缓、国内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等都有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低端棉纺织制品上,中国已经失去价格优势。”上海新联纺进出口有限公司外销主管陈嘉对记者表示,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凭借较低的棉纱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挤占一部分我国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甚至有1家大的美国T恤衫公司在孟加拉国、南美等地设厂,然后再把产品出口到中国。
据统计,2011年美国进口棉制品数量减少的部分有59%来自中国,而东南亚国家对美国出口增长的数量占到中国减少量的54%。
实际上,承受棉价内外倒挂之痛的不止下游的纺织企业,还有上游的面料厂商。
“现在中国棉价与国际市场的差价基本在3000元/吨左右,16%的出口退税都不足以抵消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宁波市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耿先生算一笔账,如今工人工资是3年前的2倍,可面料出口价格却比3年前还便宜,几乎无利可图。
目前,整个纺织行业正处于去库存化的周期,终端销售疲软。受访的纺织企业普遍表示今年以来订单下滑20-30%,而且以小而零散的订单居多。“过去我们的产品主要提供给大批发商,现在很多小客户是直接来中国拿货。”陈嘉表示。
统计数据也显示,3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长13.4%,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37.2个百分点。
在艰难的外部生存环境下,大多数纺织企业希望政府能够利用行政手段稳定棉花市场价格,避免棉价“过山车”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鲁丰织染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营销主管刘付前反映,棉价波动大,他们和客户的关系就会开始紧张。他以去年下半年为例,棉价一路狂跌,但是却没有给企业带来实际利好,因为买家对于棉价是“买涨不买跌”,棉花涨价他们反而尽快出手成交,棉花价格下跌他们则采取观望的态度,并且会为每米布下调5-10美分向供应商施加压力。
在棉价上,买家和供应商都不希望波动太大,有些买家因此提出延长价格有效期的做法,双方协商棉价在一定增降幅度内保持价格不变,刘付前也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措施避免棉价猛涨猛跌。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分享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