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科学客观看待印染行业
针对《为时尚清污——绿色选择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曝出的问题,记者于4月17日专访了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李金宝。 李金宝首先肯定了这些组织表达的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但同时指出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时效性值得商榷,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健康发展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共同维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金宝指出,调研报告一开始采用的数据是2008年之前的,比较陈旧,而且无法反映我国的人口状况、人均纤维消费量现状、中国纺织业的发展规模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匹配情况、中国纺织业的分布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等宏观实际情况,缺乏科学的比较。 水资源恶化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印染行业一直在进行技术改造、设备升级,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印染企业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应产生的污水排放也集中在这些区域,报告中提到的北方三河、滇池等地的水资源恶化与印染业关系密切的说法很牵强。 另外,目前印染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基本不存在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问题,把其归罪于印染业显然是不正确的。 报告在提到纺织业面临环境挑战的问题时,归纳出三方面原因: 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过多集中于高污染的印染整理工序”,这样的提法有待商榷。事实上,印染及后整理是整个纺织生产加工过程的一个环节,上下游配套和衔接至关重要,从规模和产量平衡上来说,也不可能发生有意过于集中于高污染的印染整理工序的问题,除非印染产品作为单独的产品直接出口且规模不断扩大,但这样的情况并未发生。 二是处理技术较为复杂,如碱减量、海岛纤维、PVA混合浆料等,污水处理形成大量印染污泥。传统的印染工艺是以湿法处理为特征的,加上化学品的使用,印染废水问题一直是困扰印染行业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印染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工艺、技术、装备、无害化学品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贸出口的迅速上升,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纺织产业的产量和规模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绝对量的增长部分抵消了节能减排对废水排放绝对总量减少的实际效果,但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比较一下产量增长与排污情况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年我国印染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 三是排放量大,违规严重,如大量企业超标违规排放。这个问题其实更多的是一个管理问题,将其视为印染行业的固有问题有些牵强。由于缺乏真实的数据支撑,外界无法判断这个“大量”的概念,报告对违规排放的企业占总数的比例是多少,到底是主流还是小众语焉不详。(下转4版) ■相关链接 4月9日,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环友科技、南京绿石等5家环保组织联合腾讯绿色频道在京共同召开媒体发布会,发布了名为《为时尚清污——绿色选择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调研报告。报告中说,经过历时9个月的调研,调查者发现一批大型纺织品牌和服装零售商的在华供应链存在严重的违规情况,对中国的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环保组织呼吁知名品牌与政府和公众合作,共同推动纺织企业减少排污。 环保组织相关负责人称,他们通过调研初步梳理出超标违规的纺织产品制造商与知名品牌间的供货关系后,环保组织于3月22日、26日和29日向48个品牌企业的CEO发出信件。其中有16家给予回应,32家品牌企业没有作出答复。作出积极回应的企业包括耐克、溢达、沃尔玛、H&M、Levi’s、阿迪达斯、巴宝莉、C&A、乐购、Gap、李宁、Target、Next、优衣库等,没有作出回应的企业包括ZARA、Marks&Spencer、埃斯普利特、CalvinKlein、阿玛尼、家乐福、361度、安踏、雅戈尔等。环保组织对于没有回应的品牌中最不满意的是ZARA,认为其对问题不予理会的态度是对社会监督的一种抵触。 虽然调研报告公布的是品牌企业的回应情况,但是因为指出的是品牌供应链的污染问题,所以其矛头直接指向我国印染企业。报告称,印染后整理废水排放量占整个纺织业废水排放量的80%,并且成分复杂,可能含有多种有害物质。 有声音认为,纺织污染废水排放是一个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缺乏解决方案的前提下将这个问题抛给公众,将直接扼杀掉一些本来就利润微薄的纺织企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打击中国的纺织企业肯定不是他们的初衷。他们认为,中国纺织污染问题不缺资金和技术,缺的是动力。他们希望这个活动能够成为推动中国纺织业解决污染问题的强大动力。 据了解,召开本次发布会的5家环保组织来自绿色选择联盟。2007年3月,21家环保组织发起以绿色消费拉动绿色生产和采购的绿色选择联盟。2010年4月,绿色选择联盟第一次尝试推动改进的行业是IT行业,纺织服装行业是他们选择监督推进的第二个行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