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棉价坐上“过山车” 品牌服装公司受益棉价下跌

                     

  3月以来,国内棉花价格出现连续大幅下跌,棉花购销不畅,产业链各方损失严重,市场恐慌情绪蔓延。为此,中国棉花协会于5月24日召开行业信息预警系统专家会商分析会,来自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棉花纺织企业等方面的人士一致认为,近期棉花价格下跌有回归理性因素,但大幅波动损害产业各方利益,不利于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业内分析,棉价的大幅下跌对下游品牌服装企业来说,意味着成本的降低,这些企业将迎来毛利率和业绩的双提升;而对于棉纺纱线等纺织制造企业而言,则加大了其库存消化的压力,盈利空间也被挤压。

  中国棉花协会数据显示,2011年5月26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Index328)为24479元/吨,该价格同2010年10月中旬的棉价相差无几,但看似平静的价格变化背后,却隐藏着棉价在7个月内如“过山车”般的行情走势。

  2010年9月,新的棉花年度伊始,在棉花产量预期降低和看涨心理的共同影响下,棉花价格出现暴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棉价自18000元/吨起步,接连突破2万、3万关口,至2010年11月11日,棉价触摸至31302元/吨,最高涨幅达75%左右。随后展开一波快速调整,20日内跌幅高达17%。

  自2011年年初至今,棉价呈现出倒“V”字行情。自年初的27000元/吨左右一路上涨至3月8日的31241元/吨,此后便一路掉头向下,5月26日走出年内低点,较年内高点已经跌去22%。

  对于3月以来的棉价下跌,中国业内人士汪前进表示并不意外,“下跌主要是挤水分的过程,目前棉价已经恢复到实际价值附近。”汪前进认为,尽管本年度棉花供应紧张的事实确实存在,但棉价背离供求基本面疯狂上涨,严重损害了棉业各方利益。伴随着调控政策的出台和下游需求的萎缩,市场过度的乐观已经完全消失,谨慎观望渐渐成为主流,棉价也在前期市场过度炒作之后向正常回归。

  业内预计,2010/2011年度国内棉花产需缺口在400万吨左右。然而,在经历了非理性的暴涨之后,棉花供需利多已经被过度透支,并超出了整个产业链以及国家认可的程度。

  而促使棉价“价值回归”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业界表示,在银根紧缩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资金压力加大,对于原料采购都比较谨慎;同时,此前快速增长的全球“补库存”行情宣告结束,导致纺织服装出口不旺,也抑制了对于棉花的需求。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685.0亿美元,同比增长27.39%。其中,纺织品出口289.31亿美元,同比增长34.05%;服装及其附件出口395.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93%。然而,汪前进认为,出口额增加主要是由于产品提价所致,单从数量来看,今年前四个月的数量增长仅为5%左右,较去年明显放缓,而数量增长才能切实带动棉花需求。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仍认为,棉花并未就此告别“牛市”,综合成本的提高决定了25000元/吨将成为棉价的新价值中枢,未来5年棉价将围绕该价值中枢波动。

  今年3月,发改委等部门出台《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提出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在新疆、山东等13个省份,以标准级皮棉每吨19800元的最低收储价不限量收购,该政策被业内视为棉花的最低保护价制度,有利于保护农民的种棉积极性,也间接确定了今后棉价的底线。

  中国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并不会因高棉价而受到巨大损伤,但大幅波动的棉价却严重影响了纺织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不利于纺织业的稳定,各方均期盼市场能保持相对稳定。

  而棉价的持续回落对于行业内影响不一,原材料价格持续回落降低生产成本,对品牌服装企业形成明显利好,但却加剧了棉纺织业的去库存压力,压缩了其利润空间。

  国泰君安分析师张昂表示,棉价的回落对品牌服装本年的业绩是明确利好,大部分品牌服装企业采取订货会的形式锁定部分业绩,服装普遍提价10%-15%,伴随原料价格的回落,秋冬装的生产成本有望大幅下降,有利于提高下半年的毛利率水平和盈利能力。

  而对于棉纺纱线等纺织制造企业而言,此前棉价的大幅上涨使得一些拥有低价库存棉的纺织企业迎来了近十年的盈利高点,但棉价从高位回落的过程则令其盈利前景艰难——已有库存成本过高且需迅速消化,后续订单价格则跟随原材料价格的下跌而走低,从而压缩企业盈利空间,收入增速也将下降。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