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梅自强率领研究院第一批下放干部去湖北安陆五七棉纺厂,该厂4万纱锭采用的就是国产第二代新设备。梅自强等曾经参与过这套设备的试验研究,对安装、调试、试生产都是驾轻就熟,在不长的时间内,达到了这套设备的设计水平,并且培训了工人,建立了工艺质量、运转操作、设备维修等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还对这套设备做了许多改进,为用好、管好国产棉纺新设备积累了经验。当时全国各地陆续兴建的一大批新厂都采用这套设备,由于种种原因生产水平、产品质量都比较低,设备故障多。这些厂纷纷派人去安陆参观、学习,从而提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
1975年5月,梅自强调回北京,参与组织领导轻工业部纺织工业局在全国新建棉纺厂推广安陆经验的活动,分期分批办学习班,开展棉纺生产“3850上水平”活动,帮助各地企业努力达到部定一档水平:棉纱折20英支千锭时产量38公斤以上,细纱千锭时断头50根以下,棉纱一等一级品率96%以上,件纱用棉量193.5公斤以下。自1978-1980年,重点帮助了约占当时全国棉纺生产能力1/3、合计556万纱锭的122个棉纺厂,提高了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增产的棉纱约相当于新建50万锭生产能力,为完成全国棉纱生产任务做出了贡献。
1987年,纺织工业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梅自强调科技委任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部党组在成立科技委的决定中明确规定:科学技术委员会是在部长领导下,对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及重大科研问题进行咨询、参谋的组织。梅自强在科技委工作十多年,认真执行部党组的决定,结合各阶段纺织工业的形势和任务,调查研究,为振兴纺织工业建言献策。
1987年,梅自强率中国纺织工业代表团去巴黎参观第10届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发现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上的差距在继续拉大。他认为:科技上不去,听任我国和国际上纺织技术的差距不断扩大,那么我国纺织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小。他大声疾呼:要下决心抓紧时机急起直追,把纺织工业的技术水平搞上去。他广泛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发表了《国外棉纺织技术发展趋向和我国棉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一文,提出了“棉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对策”的建议,指出:棉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应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以发展清梳联合机、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为重点,集中力量,把棉纺织生产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搞上去。对现有棉纺织企业的技术改造,他提出:“应该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所谓有重点,就是首先安排出口产品基地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增强这些企业纺织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所谓分层次,就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纺织企业应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装备。”
鉴于自动络筒机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自动络筒机的研制工作几起几落、难以过关的情况,他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国络筒技术改造的建议”,并且发表了“国外络筒技术发展趋向和我国络筒机的技术改造”一文,对自动络筒机和1332型络筒机的用工、工费成本、能耗、电费支出、回丝损耗等指标进行了具体分析。1992年,纺织工业部组成了自动络筒机项目专家评估组,由梅自强任组长。评估组提出了“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引进技术与国产化总体方案”的评估论证,为引进技术国产化提供了决策依据。
棉花是纺织生产的主要原料。20世纪80年代,我国棉花生产大起大落。国家为促进棉花生产,连续几次大幅度提高棉花收购和供应价格,加大了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了纺织产品的出口,棉纺织企业逐渐陷入困境。1990年,梅自强去新疆考察,了解到新疆发展棉花生产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他提出了“关于大力支持新疆加快发展棉花生产的建议”。建议“从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支持新疆加快棉花生产发展,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稳定的棉花生产和供应基地”。他还提出调整全国棉花种植地区布局和加快棉花生产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等建议。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纺织工业经过压锭重组,进入了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新时期。梅自强又及时提出了“关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棉纺织工业的建议”和“关于全面考核国产棉纺新设备技术经济性能和总结使用管理经验的建议”,以适应棉纺织行业大面积技术改造,帮助企业用好新一代国产棉纺新设备。
梅自强还牵头组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下属各专业委员会,对我国纺织工业各行业的现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国际纺织科技发展趋向、我们的差距、我国纺织各行业科技发展方向及对策等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于1990年和1997年编写出版了《纺织工业“八五”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九五”纺织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受到各地有关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