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著名纺织工程专家梅自强院士8月19日在京病逝

                     

    成就及荣誉:
  1954-1958年,梅自强在苏联拉科夫教授指导下研究高速梳理,重点研究了刺辊梳理棉层时纤维和杂质的分离过程和机理,提出了改善刺辊除杂作用、控制刺辊落棉的建议,研究了高速梳理时梳棉机主要部件间气流对纤维分梳转移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和控制纤维转移的建议。梅自强的研究结果在苏联和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编写出版了《苏联高产量梳棉机》一书。
  1958年梅自强回国时,正值“大跃进”高潮,高速纺纱试验席卷全国。纺织工业部组织了工作组,梅自强作为纺织科学研究院梳棉组组长、工作组主要负责人,和研究院、青岛纺机厂、山东纺织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一起,在青岛国棉四厂开展高产梳棉机的研究。在部、院领导重视和亲自参与下,研究、设计、制造和生产使用各方面人员齐心协力,日夜奋战,新设计的1181E型梳棉机于1959年6月在青岛国棉五厂通过了鉴定,并批量投入生产。其样机参加了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该机鉴定后,部领导决定在青岛国棉五厂、山东潍坊棉纺厂、河南华新棉纺厂大面积生产试验。梅自强针对大面积生产试验中暴露出的问题,一手抓改进提高,研究自动吸尘、故障自动停车、大卷装和自动换筒等措施,并于1961年5月在青岛国棉五厂召开了梳棉机三自动经验交流座谈会;另一手抓工艺试验,深入研究梳棉机高速高产的规律。1961年,在设计制造方面做了多项改进并加装了自动吸尘系统的20台样机,改到上海国棉一厂继续生产试验,1963年末和1964年初先后进行了机械鉴定和工艺鉴定,肯定了高产方向和主要措施,明确了存在的问题。1964年2月,工作组向纺织部领导汇报了在上海的试验情况,决定设计制造新样机。1965年9月,采用四罗拉剥棉的两台A185型梳棉机在上海国棉一厂通过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台时产量从原来的5公斤提高到15公斤。1966年5月,经再度改进后的A186型高产梳棉机在青岛国棉五厂通过了由纺织工业部组织的鉴定,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台时产量达到25公斤。
  1958-1966年,高产梳棉机的研究从小试、中试到大面积生产试验,试验工作从青岛扩展到山东、河南、浙江、上海又回到青岛,三次大幅度修改设计,三次制造新样机,终于使国产梳棉机的台时产量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棉纺厂万锭细纱配用梳棉机由48-50台减少到16-18台,大幅度节省了投资和用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结合这几年高产梳棉机的试验研究工作,梅自强和课题组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高产梳棉机上的各项新技术措施在老机改造中也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瑞士乌斯特公司生产的条干均匀度仪,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被各国纺织厂用以检测棉条、粗纱和细纱的条干不匀率。1949年,乌斯特统计值开始提供不同纺纱系统棉条、粗纱和细纱不匀率世界水平的比较数值。纺纱厂用这些统计值衡量自己的产品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用纱单位用统计值评价纱的质量水平和适用性。条干均匀度成为国际公认的评价纱线质量的主要指标。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条干仪,未能成功。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而纺纱厂急需的条干仪却只能依赖进口。1981年10月,在纺织工业部生产司召开的电子清纱器使用经验交流会上,梅自强建议陕西长岭机器厂发挥军工企业在人才、技术、开发能力、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的优势,研制条干均匀度测试仪。长岭机器厂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多次和梅自强商讨研制计划。1982年10月,梅自强调研究院工作后,经酝酿协商,牵头组织研究院和长岭机器厂合作,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制国产条干仪替代进口。长岭机器厂还聘梅自强为该厂“高精度纺织电子仪器研制生产基地”的总技术顾问。国产条干均匀度仪的研制列入了纺织工业部“六五”攻关新产品试制计划,并于1984年7月审查通过了总体设计方案,研制工作全面展开。
  为保证国产条干仪的性能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乌斯特条干仪的水平,梅自强曾先后三次去长岭厂对总体设计方案做了改进。经过三年努力,国产YG131型条干均匀度测试仪于1986 年11月通过了由纺织工业部纺织机械总公司和电子部雷达局联合组织的鉴定,认为该条干仪测试精度、稳定性和一致性好,抗干扰能力较强,自动化程度较高,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YG131型条干均匀度测试仪于1988年获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于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4年,纺织工业部在上海成立新型棉纺织、印染、针织设备选型、设计、试制、鉴定工作组,集中全国力量研制国产成套新设备。1965年初,纺织工业部决定建设5万纱锭、1500台织机的棉纺织样板厂。为此,国产第二代A字系列棉纺新设备于1966年6月安装在研究院棉纺实验工场。梅自强受命负责棉纺新设备的一条龙生产试验,为建设三门峡会兴棉纺样板厂以及为天津和河北承担的援外工程做准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研究院领导相继靠边,试验工作难以开展。梅自强千方百计,从天津和石家庄请来援外工程技术人员,又从会兴棉纺厂借来一批工人,才完成了一条龙生产试验,积累了一套工艺数据,并提出了设备改进意见。由于援外工程急需这套设备,1968年10 月,梅自强又奉命和部机械局杨炳勋、马德邦组成三人小组,召集了这套设备各主机厂的技术人员同去会兴棉纺厂做扩大生产试验,进一步考验设备性能,以尽量减少援外工程的困难和失误。
  会兴棉纺厂的扩大生产试验同样是在无政府主义泛滥、领导指挥失灵的情况下进行的,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梅自强还是尽心尽力克服困难,完成了试验任务,为这套设备积累了工艺质量、适纺品种以及维修保养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并对各纺机厂提出了一系列改进设计、提高加工制造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