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进出口纺企人民币升值感受

                     ——八成预期1年升值不超5% 三成五能扛3%以上升幅

  金融危机影响之下,我国外贸企业不仅需要面对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的“外忧”,也在面对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等诸多“内患”。如何调整自身经营策略,适应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成为外贸企业正在学习的一门“功课”。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就定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中国出口企业,实地了解人民币升值对这些企业的影响。在汇改5周年之际,我们在6月份向近180家样本企业发出了《CBN进出口企业人民币升值感受调查》的问卷,并得到了它们的回复。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外汇企业对人民币升值幅度预期和容忍度均较低,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成为影响外贸企业运行的最重要因素,然而,这段时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企业渡过难关。
  我们选取的近180家样本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涵盖纺织服装、机电、电子、五金、食品加工、化工等十多个行业。受访企业中,从事出口行业5年以上和5年以下的基本分别占到一半,年营业额3000万至3亿元的中型企业和3000万以下的小型企业分别占到四成多,这样的分布也与往年基本一致。
  升幅预期和容忍度均不高
  我们调查的重点仍然在企业对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和容忍度。
  略感意外的是,在汇改重新启动后,大多数企业对人民币未来12个月升值幅度的预期并不高,认为持平或者升值幅度在5%以下的企业占到了近80%,只有12%的受访企业认为升值幅度将在5%到10%之间,超过6%的企业甚至预期人民币在未来12个月将出现贬值。
  这一方面显示,企业对未来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比较稳定,但另一方面也让人有所担忧:如果经济向好,条件成熟,人民币重新恢复如2007年那样较快的升值速度,这些企业是否已经做好足够准备?毕竟20%的企业认为,他们的出口产品已经没有提价空间,而44%的企业则认为,其提价空间仅在3%之内。
  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多数外贸企业对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相当低。近50%的企业认为,如果全球经济复苏,出口需求恢复至危机前水平,能接受的最大人民币升值幅度仅在3%以下,25%的企业能接受的升值幅度在3%~5%,6%的企业能接受5%~10%的升幅。
  另一方面,超过六成的企业也认为,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虽然对企业造成一定影响,但目前“仍在可控范围内”,而35%的企业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对公司的出口影响“非常大,竞争力明显减弱,利润明显下降”。
  国际市场需求影响最大
  本报回收的17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针对“对出口影响最大的因素”这一问题,近40%的企业选择了“国际市场需求变化”。此外,“汇率变动”、“出口退税等国家扶持政策变化”这两项因素的影响程度也分别达到23.5%和16.67%。
  然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稳定,也使得企业成本有相对确定的预期,这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实体企业的运行。
  谈及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对外贸企业的支撑作用,选择“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有一定作用”的分别为32.76%和58.05%,相对稳定的汇率使超过90%的外贸企业能更加从容地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压力。
  广州宏利源服装厂一位参与本报问卷调查的人士坦言,金融危机导致订单有所减少,但是,如果没有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情况肯定会更差”。
  上海中平金属有限公司采购部部长张伦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金融危机之前,产品利润很‘厚实’,并不是很在乎汇率的变动,现在利润变薄了,必须开始注重汇率风险的变动。”
  在张伦看来,今年7月国家开始取消406个税号产品的出口退税,也将对钢铁行业出口带来较大冲击。
  “取消出口退税对公司业务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产品的利润率在2%~3%,原本出口退税率还有9%,现在变成0个点,就几乎要亏本了。” 张伦有些无奈地告诉本报记者。
  在汇率变动和取消出口退税的双重因素影响下,上海中平金属有限公司一方面开始考虑以远期结售汇的方式来规避汇率风险,另一方面考虑在部分产品中加入特别材料以获得出口退税政策支持。“但是,这样做也增加了企业成本,不过没办法,不然只能退出这种产品的贸易了。”张伦说。
  利用金融工具避险少
  本报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外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