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CCTV:纺织出口大户生存调查

                     

  告别无锡的采访,稍后,我们再到福建的雨伞之都了解另外一番出口大户的遭遇。

  大户档案:

  籍贯: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号称“中国伞都”

  职业:伞具制造

  市场:美国欧洲日本韩国

  环境:2008年出口总额达到6亿美元2009年一季度订单同比下降15%产品积压400个货柜

         五、风雨来袭 

    福建的制伞工艺可以追溯到唐朝,以涂上桐油的绵纸为伞面,以毛竹为骨架,穿以麻线,可以伸张。到了清朝,当时福建省漂洋过海去谋生的人很多,他们习惯携带一把家乡伞出远门,使得福建的制伞业越来越兴盛,仅福州一地最多时达到300余家制伞商户,产品也随着流传到海外。清朝光绪年间,福州就出口纸伞30万把。福州纸伞工艺细致、经久耐用,在当时就有“双喜”牌为商标的名牌纸伞。

  福建人秉承了制伞业兴盛的传统,几百年过去了,现在福建晋江东石镇生产的雨伞仍然深受海外客商的喜爱,占世界晴雨伞生产总量的23%以上。可是2009年,当大洋彼岸金融危机的风雨来袭,东石伞能撑得住一片晴空吗?

  福建晋江东石镇,是我国最大的伞具生产和出口基地,号称中国伞都,镇上有300多家制伞企业,王清鸿的伞厂——晋江鸿盛雨具有限公司在当地排在前5位,可这半年多来,他的伞厂一直处在开工不足的状况,可即使是这样,仓库里的货物每天都还在增加。“我看这过道都没有了?”“这个我们现在自己的库房放不下,还搬到外面的库房去放。”“这个两千多平米的仓库能放多少个货柜的货?”“这个整个10来多货柜。”“那占用的资金是多少?”“占用要300来万的资金。300多万美金资金。”

  王清鸿做伞的生意已经5年了,眼前这么多货物积压是他从未经历过的,前两年的好日子似乎还在眼前,2007年,东石镇的成品伞产量有3.72亿把,占全国35%;出口量2.8亿把,占全国33.8%,产品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现在,一年多前还很畅销的货物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堆满了仓库。更让王清鸿沮丧的是,这次从广交会回来,一个新的订单也没拿到。“这个是2008年就生产出来的产品了。”“那整个仓库到现在都没有出过货?”“这些就是2008年生产出来还没有出的。”

  王清鸿的客人主要来自俄罗斯、乌克兰、韩国等国家,过去的一年,经济危机使这些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他的很多客人就在这次风暴中悄然倒下。于是,很多产品出口到了国外,却因为经销商突然破产,导致货物压在目的地的港口无人认领,每天还得支付高昂的压港费。而更多的情况是货主下了订单却根本不来提货。一些进口商为减轻压力以各种借口不执行合同,提出退货或撤消订单,甚至以此作为谈判筹码,和出口企业讨价还价。“特别是尼日利亚这块他就是去年在年底他春节之前他跟我协商,本来价格调价(降低)20%,当时我们没有同意。现在已经变成(降低)30%,现在我们同意他,他又不能接受,他说从现在这个成本,还说比以前这个成本也要差30%多。”

  在这里我们同样看到了堆积如山的货物。而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王清鸿手上的订单只够维持一个月的生产。原来工厂效益好的时候,镇上有三十几家小企业帮他们代工生产,如今二十几家已经关停,如果订单一旦中断,剩下的企业也将无法维持,最终关门的就是王清鸿自己。张步深,东石镇的经济顾问,走访过东石几乎每一家制伞企业。他见证了东石伞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感受到了东石伞业眼下的现实困境。“现在整个东石镇这个范围内大概有300多家企业,其中成品伞大概有80多家。80多家伞企业中间呢那么这个做这个出口的生意是大多数的。大概这样积压大概有3、4百个柜,这个每个柜按7万美金算一下,这里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那如果说资金链在短期之内不能够缓解,那么现在五月份、六月份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可能有灾难性的后果。”

  据统计,压港和库存积压的货物共占用东石制伞企业的资金近1亿美金。而放眼整个国内,今年前2个月,仅民营企业出口,遭遇退运的货物就达1亿美元,增长87.5%,占同期中国出口退运货物总额比重的44.7%。在海外需求持续低迷,压港现象凸显的形势下,中国的出口企业正经受着一轮严酷的考验。

  六、采购的秘密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东石的伞具市场,这里云集了大大小小300多家的制伞企业,大到这样一个制伞的机械设备,小到一包铆钉,这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正是由于这样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他的专业化的优势,也吸引了周边很多国家比如像印度、孟加拉国等地的客商到这里来采购原材料。但是细心的东石人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呢这些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客商到这里来采购原材料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让东石人感受到了压力。

  福建晋江东石镇镇长吴淞江说:“以前印度、孟加拉国这些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这个客商呢,他只采购我们的半成品的一些产品,但是从去年以来,他们就到我们镇采购了成捆的伞布、简单的制造机械。”

  从采购半成品到采购伞布这样的基础原材料,这当中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一些到印度考察过的东石商人回来说,印度的制伞业早已不是当年的家庭小作坊,如今在孟买郊区已经出现了上千人的制伞工厂,一定的生产规模加上廉价的劳动力,让他们的产品在全球消费力下降的今天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中央电视台驻印度的记者孔琳琳向我们描述了这样的情况:“印度南北各地的一些邦,包括南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克拉拉邦、东部的奥利萨帮、北部的拉贾斯坦邦等地都有相对成规模的制伞企业。在孟买一地,从事雨伞出口的企业就有近20家,有的企业规模很大,雇用了上千人。在克拉拉邦有一个城镇,当地几乎家家户户制造雨伞,每年销量达1500万把,如果当年的雨水丰沛,销量还会更好。无论是成规模的出口企业,还是家庭作坊,其劳动力成本和中国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实际上,伞业的竞争折射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规律——劳动力成本往往是投资商考虑的重要因素,可是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总会逐步上升,这种优势往往会减退。有人曾经这样勾勒过一个路径:低劳动力成本——吸引制造业投资——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本撤离。在这些转移过程中,制造业始终会追逐着成本的“低洼”区而行。东石伞业市场总经理许子尧说:“特别是我们伞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所以说这种人工成本算在里面是占蛮大一部分成本,所以他这个竞争的话冲击是非常大的。”

  对于目前的产业竞争,东石人其实并不陌生。其实东石能成为出口基地,也走过类似的道路:

  1984年,台湾和韩国生产的尼龙折伞大量涌入,使得福建的传统制伞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但是此后,随着改革开放,东石也和其他沿海地区一样,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陆续吸引到台湾等地区的制伞企业到这里建厂。

  此外,当时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全国各地推行“一村一品”战略,东石镇从事雨伞加工的27个村委会,逐步形成了5个制伞专业村。这种小镇经济的形式也是不少出口基地形成的前兆。

  由于制伞行业本身技术含量低,从起步到崛起并不需要花费太长的时间。制伞业从日本转移到台湾,再从台湾转移到东石,这当中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因此,东石人也最清楚,有可能发生的这次产业转移意味着什么。晋江市东石镇经济顾问张步深说:“这个不是一两家企业,是一个面上的问题,所以可怕在这里。一个产业集群碰到的问题。”镇长吴淞江说:“如果是产业的转移,那对于我们的区域经济的影响很大。因为这个在我们东石的五大支柱产业当中,伞业是我们的第一大产业,它产值占我们工业产值的60%,出口也占到我们这个总量的一半。那再加上呢,我们现在拥有近300家的这个伞业企业,直接从业人员有三万多。间接从业人员有两万多人。那么这些对我们的就业将产生极大的压力。”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