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郝建秀:一个人改变整个纺织业

                     

        13岁进厂当工人,不到16岁摸索出改进整个纺织业技术的“细纱工作法”,1951年,该工作法在全国推广,整个纺织企业的产量大幅提高。从此,纺织女工“郝建秀”这个名字开始变得家喻户晓……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全国劳模、中央书记处原书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郝建秀一直都是岛城人民的骄傲。4月30日,记者采访到郝建秀的姑姑郝冬梅,以及和她在同一个车间共事过的姐妹周家秀 ,一同回忆了郝建秀当年在工厂打拼的故事。

  ■13岁进厂 只为多挣点钱养家

  今年74岁的郝冬梅是郝建秀的姑姑,住在延吉路上的一栋老房子里,4月30日,记者辗转联系到她,一提起自己的侄女,老人忍不住激动地说,“建秀是我们家的骄傲!”

  老人说,郝建秀是家里的老大,还有8个弟弟妹妹,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勉强念了一年学后,12岁那年,郝建秀就退学回家拾煤核补贴家用;13岁,郝建秀报名进了青岛国棉六厂当工人。

  “我和侄女同龄,都是1935年出生,她从小就和我这个小姑姑最亲。1949年青岛国棉六厂招人,我俩手牵手一起去报的名,后来我被分在了细纱车间乙班1组,她去了甲班7组。当初去工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多挣点钱养家。”老人回忆说,她俩当时在厂里年龄最小,但挣的工钱却不比任何人低,记得第一个月就拿到了 71.5元(旧币)的工资。那些钱郝建秀全部用来补贴家用了。

  ■不服被训 哭着发誓改进技术

  青岛国棉六厂按清花、疏棉、摇纱、粗纱、细纱等工种分成不同车间,郝建秀和姑姑都被分到了细纱车间成为一名挡车工。

  “给棉线接线头是件很累的技巧活,一旦接不好棉线就会变得疙疙瘩瘩,成为皮辊花,只能被清理出来当边角料处理掉,很浪费。皮辊花出得越多,就意味着纱线产量越低。厂里对我们的工作每天都考核,标准就是拿着秤过磅每个人清出来的皮辊花重量。一旦超过标准,就会受到组长或是班长的批评。”

  郝冬梅说,由于年龄小,郝建秀刚开始找不到干活的技巧,经常连续几天受到批评。有一次因为皮辊花超重,受到批评的郝建秀在回家的路上哭了起来,她对姑姑说:“我不想拖集体后腿,一定要把技术搞上去。”

  从此,如何多纺纱、纺好纱成为郝建秀每天的“思考题”,下班回家后她会在小本子上涂涂画画进行总结,第二天再带着新想法到车间去实践。此外,她还专门拜老工人为师。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脾气,不到3年时间,郝建秀终于熟练地掌握了纺车的性能和操作规律。摸索出一套多纺纱、多织布的高产、优质 、低耗的工作方法。

        ■创造纪录 工作方法全国推广

  谈到郝建秀创出来的这套工作法,郝建秀的老同事,77岁的周家秀不禁打开了话匣子……

  周家秀年轻时是国棉六厂细纱车间甲班的班长,她告诉记者,郝建秀摸索出的细纱工作法,创造了七个月细纱皮辊花率平均仅0.25% 的新纪录。这个纪录为当时全国棉纺织工业平均皮辊花率的六分之一。

  虽然退休近20年,周家秀老人至今还能背出:“工作主动有计划、双手结合交叉做 、工作分清轻缓急 、做好清洁工作。”这几条郝建秀工作法的“秘籍”。

  郝建秀接线好、浪费少、清洁棒的好技术最终引起原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领导人的重视,他们专门派人来总结她的工作方法。1951年6月,有关部门组成专门小组,对郝建秀的接头动作、接头时间、清洁工作时间、动作顺序等进行观察、测定、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一套“细纱工作法”。1952年,在全国纺织系统大会上,这套方法被正式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原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随后发出指示,号召全国各地纺织企业普遍学习和推广“郝建秀细纱工作法”,她的经验在全国得到全面推广后,每年可为国家多生产4.4万件棉纱,相当于供400万人一年用布的棉纱。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