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联三鑫26天拆除金融炸弹
担保之链 最令各方恐惧的,并非仅仅是债务黑洞,而是附着在债务上的担保网
9月30日,停产的第二天,绍兴县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此事。当晚,16人的政府应急工作小组进驻工厂。“凄凉”,常务副组长、县经贸局局长孙忠福形容当时的情景:1650亩的现代化厂区内,一片沉寂,只余下设备,原料仓库里没有一两原料,成品仓库里没有一桶成品,财务一片混乱,100多亿资产的企业账上仅余下400万元现金。 官员们要安抚员工,防止哄抢,但更重要的是清产核资——没人知道情况有多糟、窟窿有多大、有多少家企业被卷入其中。 时间成为敌人。虽然停产,但厂区内一直对锅炉供气,厂房中搅拌器等设备也在开动,每天将近花费数十万元。六十多亿元的PTA设备,如果停止运转五六个月,将全部报废。七百多员工仍正常留在厂区内,大家都知道,“我们停不起”。 10月初,基本数据整理出来,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结论还是让官员们不寒而栗:华联三鑫已严重资不抵债。 未偿还的贷款106.7亿,涉及16家银行,其中仅40亿为中长期贷款,其余均为信用证、承兑汇票等短期贷款,除去30亿保证金,对银行负债76.7亿元;除去华西村、华联控股、展望控股和加佰利控股四家股东之外,还有四家当地企业提供了21.2亿元担保,华联三鑫的对外担保也有二十多亿;此外,债务还包括拖欠的原料款、拖欠的PTA成品,涉及数百家原料商和经销商。 这是绍兴县从未遭遇的危机。最令各方恐惧的,并非仅仅是债务黑洞,而是附着在债务上的担保网。 浙江省内,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由来已久,极为普遍,各地都有层层叠叠、相互关联的债务担保网络,而绍兴县的担保网尤为密集,极少有企业不在其中。 纺织业一股独大、又有着从原料到成衣的完整产业链,当地企业之间关系密切,而大部分企业都是由原有的集体企业在1990年代中后期改制而来,企业家们经历类似,彼此熟悉,有着抱团的传统,这成为担保网的现实土壤。 银行推动了这张网络的形成。2004年后,政策禁止同一实际控制人的各家企业相互担保,不同企业集团之间开始大量互保。而银行贷款时,企业的土地房产只能按其价值的60%左右、机器设备按其价值的20%-30%进行抵押,在这样的计算公式下,极少有企业仅凭自身的资产抵押就能获得所需的贷款,相互担保成为必然。 为华联三鑫提供担保的都是当地大型企业,如果说以华联三鑫为担保圈的最里层,这些企业的相互担保就构成了第二重,他们各自与其他企业的担保,构成了担保圈的外围。 9月15日,美国的雷曼兄弟破产,触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传递连锁反应的就是一系列层层叠叠的衍生债券产品,14天后,在绍兴,华联三鑫极有可能成为当地的金融炸弹,如无法遏止,冲击波将通过担保网向外传递,区域性金融危机绝非只是想像。 华联三鑫应急处置工作的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时测算,如果华联三鑫破产,涉及的资产为一百多亿,担保圈的第二重,将涉及资产300亿,如果突破第二重,涉及的资产将是上千亿元! “如果处理不好,绍兴县的经济将倒退5到10年。”当时县里的一位老领导如此说。 一家严重资不抵债、资金链已然断裂的企业可以免于破产吗?可以——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注入。 绍兴县政府向绍兴市和浙江省求助,他们要求稳定银行贷款,“对华联三鑫及母体企业和关联企业的贷款不回降、不抽资、不起诉,并给予企业转贷、增贷”。 但得知消息的银行和企业债权人仍纷纷赶来绍兴收贷——如果有一家银行开始抽贷,其他银行就不得不跟着抽贷,没有人愿意成为最后的输家。此时,让银行继续输血无异天方夜谭。 不仅对华联三鑫,恐慌中的银行还开始对担保链涉及的企业实行24小时监控,“晚上十一二点,还有银行职员到这些企业,查看是否正常生产。”一些银行已开始惜贷、抽贷,相关企业的资金链越绞越紧。 而原有股东要么自顾不暇,要么无心救援,让他们注资的希望同样渺茫。 当美国政府正在为是否救市而挣扎时,绍兴县政府也面对艰难抉择——政府是在此时介入,对华联三鑫进行重组,让巨额债务由重生后的企业在未来慢慢消化,还是放任自流,让所有银行和非银行债权人按市场原则进入破产程序,在当下承担债务,然后对企业进行重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