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纺织动态>正文

《财经》封面文章:千人“癔症”背后

                     

 

        当22岁的王哲接到病危通知书时,他正处于迷糊状态。
  “儿子眼珠子都不动,看上去快要死了,我眼泪汪汪地在病危通知书上签了字。”王哲的父亲王宏志回忆起当初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
  自2009年4月23日以来,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吉林化纤)先后有逾千名职工不同程度地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住院者超过160人。其中,毛条车间的王哲由于病情危急,被送到了吉林省最有名的医院——位于长春市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化纤旗下上市公司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420)5月13日晚披露后,“中毒事件”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
  相当一部分吉林化纤的职工们认为,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下称康乃尔化工)苯胺工厂所排放的不明气体,是他们“集体中毒”的罪魁祸首。……

   一名康乃尔工人的猝死
  4月13日,康乃尔化工苯胺车间一位30多岁的主检修工猝死在工作岗位。康乃尔化工和当地政府部门,从未对李宏伟猝死事件及原因公开作出说明,但消息仍不胫而走

  吉林化纤职工的“集体中毒”事件,在大半年前已经有过一次小规模的“预演”。当时,康乃尔化工已经开始了调试。
  2008年9月下旬,吉林化纤十多位职工身体不适,他们的症状与此次“集体中毒”比较相似,如头晕、恶心、呕吐等。这些职工大多是吉盟(吉林化纤子公司) 的门卫,在整个吉林化纤,他们的工作位最靠近康乃尔厂区,其症状轻重不一,入院时间亦长短不一,但并未引发显著的严重后果。

  苯胺爆炸工厂重生
  4月13日,康乃尔化工苯胺车间一位30多岁的主检修工猝死在工作岗位。康乃尔化工和当地政府部门,从未对李宏伟猝死事件及原因公开作出说明,但消息仍不胫而走

  在位于吉林市西北郊九站乡的吉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表崭新的银白色金属装置在阳光下反射着冰冷的光芒。这就是康乃尔化工,目前国内最大的苯胺生产企业。
  苯胺是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的中间体,在染料、香料、药品、特种纤维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苯胺生产流程并不复杂,但是要大量使用易燃易爆乃至易挥发的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一氧化碳等各种有害气体。

  项目环评疑窦重重
  离康乃尔化工最近的吉林化纤职工,没有获邀参加康乃尔环评报告的听证会,直至现在,也查不到康乃尔环评报告的公示材料。参加听证会的其中一名群众,住在距离康乃尔化工至少20公里远的吉林市区

  此次“集体中毒”事件之前,吉林化纤的职工们更多地将“康乃尔”这个名称与制药商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一家苯胺生产商。即使在康乃尔化工于2007年开工建设之后,还有不少吉林化纤的职工误以为,吉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的是一家制药厂。

  大满、二满与王哲
  自大满4月23日闻到“臭烘烘的味”住院后,至5月12日22时,吉林市共收治吉林化纤因接触不明气体出现不良反应职工161人入院治疗

  40岁的吉林化纤线厂车间女职工满红岩,是此次“集体中毒”事件中首批入院者之一。
  2008年9月入院治疗的那两名女职工,就是满红岩同一个车间的同事。但她说,当时觉得可能是这两位同事体质较弱,并未料到自己也会“中招”。
  在吉林化纤的所有车间中,线厂车间距离康乃尔化工最近,只有几十米远。

  “心因性因素”?
  长春市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当班医生,在看到王哲的脑部影像图时脱口而出:“中毒”。这位医生说,王哲脑部有明显水肿,估计是气体中毒引起的脑细胞病变

  在吉林化纤职工大规模出现反应之后,一个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张寿林研究员领衔的卫生部专家组,在5月10日前往吉林市展开调查。
  5月14日下午,在吉林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张寿林代表卫生部专家组通报了调查结论,称吉林化纤职工身体不适反应,可以排除化学物质的毒性所致,“主要与心因性因素有关”。

  “集体中毒”前后的政府角色
  事发之前和之后,当地政府部门对于很多本应公开的信息,比如环评报告、气体监测数据、病人病历都采取了严密封锁的政策。种种不透明做法,加重了公众的不信任感

  在吉林化纤这起“集体中毒”事件发生之后,吉林市政府部门行动积极。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