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热点:中小纺企融资到底有多难?
在中小企业最密集的浙江,企业家们眼下融资到底有多难?记者深入多个市县探究: “不能雪中送炭,起码不该釜底抽薪” 坐在记者对面的张越康,模样斯文、朴实。这位浙江百炼集团董事长,在当地也是有头有脸的企业家。说起去年以来的贷款经历,他连连摇头,聊着聊着竟红了眼圈。 “我靠做袜子起家,一直做得不错,能赚钱,也平稳。就是心气高,觉得这是传统产业,想提升。2005年就投了1.5亿元,转型生产新型制冷剂。” 张越康与银行打交道,就从那时开始。“新产业上马,银行看这个项目好,纷纷上门来拉业务,要给我放贷。我这人耳朵根子软,经不住人家跑得勤,一次次来,觉得不好意思,就贷吧,每家一两千万元,共贷了12家银行!” 前面一直没问题,企业运转良好,产量从500吨做到了5000吨。“谁知去年5、6月份,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来了,我的企业也受到很大影响。但我响应国家号召,坚持不裁员––你想一想,1000多名员工呢,一家伙裁掉,那是啥影响!可银行跟咱想的不一样:先是一家外省的商业银行来催贷。我好话说了几大箩,希望能缓一缓,可人家丝毫不为所动,说是要对国家资产负责。一下子收走了2000万元!” 张越康很困惑:“我就不明白了,借钱给你时,就说你是高科技企业,要支持。不借时,又有词儿了,说你的企业跨行业投资,风险太高!” 一家银行收贷,其他银行蜂拥而至,又收走了2000万元贷款。没办法,张越康卖掉了一家老工厂,筹了4000万元出来,算是勉强撑过了春节。最近麻烦又来了:有谣传说他的企业要黄,多家银行找上门,横眉冷眼要收贷,又收了3000万元。“一年多被收走7000万元贷款,哪家企业能受得了?说真的,我就快崩溃了!收贷的银行,连个理由都不给我,去年到现在,我一直就在跑银行,可连怎么回事都没弄清楚。” 张越康说,都讲应对金融危机要“抱团取暖”,抱团需要大家互相支撑。不能雪中送炭,起码不该釜底抽薪啊!银行也是企业,为什么就不能承受一点风险? “没有银行输血,很难坚持下去” 说到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尽管李九斤不像张越康那样激愤,但也是一肚子苦水。 这位杭州汇林食品集团董事长说:银行贷款,要么有抵押,要么有担保。但中小企业没什么东西可抵押。房子,租来的;土地呢,创业积累少,谁敢储备土地资源?还有一个,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又不能像大企业那样互保。说到底,只能是一个字:难! 李九斤说,去年以来的经历想想都后怕。金融危机冲击说到就到,市场流通一下子变紧,需要的资金量大增。他自2005年办了“中华名优特产网”,给农民提供农产品价格和市场预警信息,还能在网上谈买卖,很受欢迎。冲击加剧后,他和儿子决定继续为农民办这个网站,但怎么继续?缺钱啊!那时候,天天跑银行,就是拿不到钱。父子俩下狠心把两套房子拿到银行做抵押,拿钱回来维持网站运转,可还是不够! 李九斤感慨:“中小企业这个群体最需要支持。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简单到产业链,这个过程有多苦,我们自己知道。比方说我们的无形资产投资,想打品牌,促销,展会,广告,2000多万元下去了,看都看不出。如果我拿1000万元买块土地,就好办了是不是?但我换来的中国驰名商标,省级研发中心,这些又不能当抵押!” “银行能不能开拓一下思路?针对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特点,考察他们信用度,让企业的著名商标等无形资产作抵押,不是更好吗?”李九斤问。 杭州恒威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相斌认为,现在是政策多,落实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渗入中小企业的还是很少。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很多企业缩小规模“过冬”,但企业越小,到银行融资越难。“我70%的精力花在融资上,跑了七八家银行,都没戏!要是能把全部精力放到生产经营上该多好!” 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则形容,现在是大企业的钱花不完,小企业却拿不到:“中小企业仍在受煎熬!大多是一两百名员工,一两千万元销售。眼下他们首先是要生存,有多少利润多少发展都说不上。市场变窄了,销售成问题,没有银行输血,很难坚持下去……” 打开思路才有可能解开贷款难题 中小企业贷款难如何破解?浙江省想了不少办法。去年7月,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如今全省小额贷款公司已有几十家。按有关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只经营贷款不吸收公众存款,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至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