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美集团开辟“非洲航线”“走出去”才能应对危机
浙江省纺织业龙头企业越美集团在“走出去”过程中,通过率先在非洲市场建立自己的贸易公司、加工工厂、配套产业链直至工业园区,在金融危机面前不仅能够自主掌握销路、销量,而且成功规避种种国际贸易壁垒和汇率波动风险,为当地中小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 启示之一:市场和利润掌握在自己手里,金融危机的“杀伤力”就微乎其微 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省一些纺织企业订单下滑。主要是2种情况:1种是传统欧美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萎缩,“蛋糕”变小,客商无单可下;1种是出口利润摊薄,中间商屡屡压价,企业无利可图,只能拒绝订单。 越美集团董事长徐志明却“没有感觉到金融危机”:“一方面市场掌握在自己手里,不会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国内纺织企业平均利润是5%,经不起客商压价,我还有25%,空间大得多。” 徐志明说,越美从1992-2000年一直依靠中间商出口,企业不死不活,1年自营出口不足300万美元,还经常因为香港贸易公司拖欠货款陷入困境。为讨回欠款,徐志明只能够飞到香港,守在香港客商办公室里,却意外地发现原来他的纺织面料最终消费市场是在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 2000年开始徐志明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办起贸易公司搞批发。1亿4000万人口的尼日利亚是纺织品消费大国,但是当地没有轻工业,纺织品奇缺,徐志明带去的印花布遭到当地批发商抢购,最多的1次1天内涨价7次。 徐志明说,原来坯布做好卖给印染厂,印染厂卖给外贸公司,外贸公司卖给香港公司,香港公司卖给尼日利亚批发商,他的利润只有5%。把销售部门设到非洲市场,一下子省掉中间环节,当年利润就从5%上升到40%,一些新产品甚至有100%高额回报。“更重要的是当地市场需要什么花色面料,国内几分钟后就知道,当天就能够组织生产。” 非洲市场“掘金”成功使企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0年越美集团年销售收入不足4000万元,到2008年已经达2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65%以上。 “不管有没有金融危机,营销部门前置都是外向型企业无法回避的道路。”诸暨外经贸局副局长楼闯认为,“传统的依赖中间商出口的营销方式,已经把工厂利润压到底线,有时候1打袜子才赚2分钱,市场和利润都在别人手里,我们的纺织业太脆弱。” 楼闯说,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分化十分明显,那些有自己海外营销队伍和营销网络的企业,显示出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启示之二:融入当地社会是企业“走出去”规避贸易壁垒的长久之计 2004年开始尼日利亚严禁纺织品成品进口,通过“灰色清关”进入该国的纺织品风险日增。市场变化使越美集团意识到,必须办生产型企业,融入当地社会,才能够规避尼日利亚进口壁垒。 2004年经过中国商务部和尼日利亚政府批准,越美集团投资100万美元,在尼日利亚卡拉巴保税区设立第1家境外加工贸易生产企业——“金美(尼日利亚)纺织品有限公司”。越美在当地兴建厂房7000多平方米,招聘当地工人130多人,又从国内投入设备和聘用技术人员。近几年越美集团不断追加投资,目前已经累计投资1088万美元。2006年8月越美又在西非塞内加尔投资500万美元,创建第2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 境外办厂让越美集团不仅顺利越过尼日利亚本国针对纺织品进口限制,还享受到当地政府免税优惠政策,而且利用欧美国家与非洲各国签订的国际贸易条约,产品进入欧美市场也畅通无阻。徐志明说:“就算没有金融危机,纺织品配额、反倾销、反补贴等各种非关税壁垒的风险也一直存在,通过境外办厂,国际贸易壁垒也成功规避。” 目前越美集团在境外有6家贸易机构,在非洲设立2家工厂,其生产的提花布、印花布销往非洲、美洲等市场。2009年自营出口目标是增长30%以上,在非洲的工厂要扩大产能,其设在湖北省的棉纺基地还计划扩招员工1000人。 境外办厂还帮助徐志明成功规避人民币汇率不断提升给出口企业带来的风险。当国内外贸企业抱怨人民币升值太快时,越美集团则通过境内外企业合作,不仅规避汇率风险,甚至还依靠汇率调节,每年为企业创收。由于有境外企业,越美集团还通过境外公司获得美元贷款,同时国内企业通过远期结汇等金融工具,合理调节汇率。每年越美集团通过汇率调节,能够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 启示之三:制造企业在海外单打独斗,不如产业链整体转移抱团出击 在尼日利亚办厂过程中徐志明发现这样1个新问题:单独1家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