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贺燕丽解读《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三年调整振兴重在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物质纤维也是刚刚起步。近两年,我国高性能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步伐加快,下一步的重点将是支持高新技术纤维质量性能的提升、加快下游复合材料产业化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 规划明确指出: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抓住对行业科技进步带动明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和应用是纺织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 纺织工业实现做大做强,装备国产化是基础。目前,我国高新技术纤维关键装备,以及无梭织机、针织机、产业用纺织品制造装备、高性能经编织机等传统纺织机械仍需要进口。因此,新型纺织机械装备国产化,应是推动我国由纺织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基础,这也是3年调整振兴期间纺织产业技术进步的重点之一。 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以加快传统纺纱织造及染整、化纤行业的技术改造为重点。传统纺纱织造行业是上游纤维初加工产业中最主要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占全行业的65%,这些行业的技术升级也关系到纺织工业整体产品水平的提高;印染后整理是纺织产业急需升级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面临节能减排的重要任务;化纤行业则存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差别化水平偏低、高技术产品产量少等问题。目前,这些行业整体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促进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的应用,淘汰和改造落后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产品档次和清洁生产水平。在当前纺织行业面临较大发展困境和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专项,对于加快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纺织产业平稳发展和产业竞争力,加快由纺织大国向强国转变,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原料问题直接关系到纺织工业发展的基础 记者:规划为什么对棉花和厂丝的收购问题特别关注? 贺燕丽:2008年8月份以来,纺织原料价格开始大幅回落,到去年底国内棉花价格已跌至11000元/吨左右,相对上半年下跌了3000多元/吨。茧丝绸行业形势更是急剧下滑,蚕茧收购价格从2007年秋季的1600元/担,2008年秋季跌至最低450元/担;厂丝价格从2007年最高36万元/吨下跌至2008年最低价13.6万元/吨,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缫丝企业亏损面高达70%以上,部分企业已关停,农村个别地方出现砍桑毁桑现象,行业发展的基础受到了直接而严重的影响。 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不仅影响到纺织企业效益也影响到农民的增产增收。针对这一现状,规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增加中央储备或其他办法,加大棉花、厂丝的收购力度。这里所说的其他办法,包含在必要的时候由企业参与收储,以利用企业库容,稳定市场价格和信心,迅速激活市场,这将有效解决农民卖棉难、卖茧难的问题。 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不仅影响到纺织企业效益也影响到农民的增产增收。针对这一现状,规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增加中央储备或其他办法,加大棉花、厂丝的收购力度。这里所说的其他办法,包含在必要的时候由企业参与收储,以利用企业库容,稳定市场价格和信心,迅速激活市场,这将有效解决农民卖棉难、卖茧难的问题。同时,由国家支持企业在价格较低时收购原料,可以帮助解决企业流动资金“肠梗阻”,在市场复苏时原料可适时转化为商品,银行贷款也能得到及时回收,国家仅提供贴息,成本不高,也不用考虑国储出库问题。以上措施同时可稳定棉纺和缫丝企业就业,防止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制止大面积砍桑毁桑,从而保持纺织原料供应稳定。 东西部产业发展需要不同定位 记者:目前,纺织行业面临优化区域布局和加快产业转移的紧迫任务,对此,规划提出了哪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 贺燕丽:我国纺织产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着明显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纺织行业80%的企业。但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涨,中西部地区临近原材料产地、劳动力供应丰富等优势逐渐显现,纺织产业特别是服装及纺织初加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 针对这种形势,规划明确了东西部产业发展的不同定位: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格局,同时强调要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扩张。 引导纺织产业向原料产区转移,这是规划中优化产业布局的一项重点。规划强调,加强内地与新疆的合作,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支持大企业集团将其产业链的一端移入新疆发展,构建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加工 |
查看所有评论